在股市的聚光灯下,设计协作平台Figma以其惊人的表现吸引了众多目光。近日,该公司的股价以122美元收盘,相较于其7月31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发行价33美元,实现了近三倍的增长。
Figma的上市之路可谓一帆风顺。7月31日上市首日,其股价便飙涨了250%,收盘价高达115美元,公司整体估值跃升至563亿美元。这一估值不仅彰显了市场对Figma的高度认可,也让它成为近期美股市场上备受瞩目的新星。8月1日,Figma的股价更是一度攀升至138美元,刷新了自2021年以来美股IPO中软件公司的最高估值纪录。
回溯历史,Figma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在2021年,图形软件巨头Adobe就曾试图收购这家新兴的设计协作平台,但最终未能如愿,反而向Figma支付了高达10亿美元的“分手费”。如今,Figma的身价已经远超当年的“分手”价格,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Figma的故事始于2012年,由Dylan Field和Evan Wallace在旧金山共同创立。起初,Figma只是一款基于云端的协作式设计工具,但凭借其创新性和实用性,逐渐在设计界崭露头角。自2019年起,Figma的用户数量开始快速增长,吸引了众多新兴团队型公司的青睐,如Notion和Slack等,逐渐挑战了Adobe XD在市场上的地位。
疫情的爆发为Figma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随着远程办公成为常态,协作工具的需求激增,Figma的用户数量也随之翻倍。它不仅成为了Web时代设计协作的“标配”,还完成了E轮融资,估值达到了100亿美元。这一成绩不仅引起了Adobe、微软和谷歌等巨头的关注,也让它们纷纷尝试收购Figma。然而,Figma始终坚持其“平台中立性”的原则,拒绝了这些收购提议。
2022年9月,Adobe宣布将斥资200亿美元收购Figma的消息震惊了整个行业。然而,这一并购案并未顺利进行,反而引发了监管机构的调查。最终,Adobe与Figma联合宣布终止收购计划,Adobe支付了10亿美元的“分手费”,而Figma则保留了其独立身份。这一事件不仅为Figma的未来发展埋下了伏笔,也让Adobe遭受了近年来最重大的并购失败。
与Adobe分手后,Figma并未停滞不前,而是迅速转向了生成式AI领域。它将Adobe赔付的10亿美元现金用于购买GPU算力,为AI产品的研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24年初,Figma组建了AI产品部门,启动了AI设计助手项目,并先后与OpenAI、Runway和Stability AI等生成式视觉模型服务商展开合作,将AI内容生成功能嵌入到了工具栏中。
Figma的AI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年中,它推出了“Figma AI”Beta版本,允许设计师使用Prompt直接生成UI草图,这一创新功能在用户测试中获得了热烈反响。随着AI技术的不断融入,Figma已经从一个单纯的设计协作平台转变为一个集设计与AI于一体的创新平台。
Figma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其他巨头的警觉。微软、meta和谷歌等公司纷纷尝试自建替代型工具,以防Figma在AI设计入口层“一家独大”。同时,Figma的董事会中也悄然出现了一些熟悉的名字,如OpenAI的早期投资者Khosla Ventures、Notion的投资方Greylock Partners以及深度布局meta与AI基础设施的a16z等。
在Figma准备IPO的前夕,一线美元基金纷纷加仓。Benchmark、Sequoia Capital、Andreessen Horowitz和Index Ventures等传统VC,以及Coatue和Tiger Global等华尔街风格资本开始高密度介入Figma的最后一轮Pre-IPO融资。这一轮融资不仅为Figma的上市之路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也进一步巩固了其在AI生态中的地位。
Figma的IPO不仅是一次高估值的科技公司上市,更是一场关于“谁来定义人机界面”的较量。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不断发展,Figma所处的赛道将吸引更多的竞争者和资本。未来,谁能在AI设计领域脱颖而出,成为下一个风口上的佼佼者,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