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商汤科技:AI浪潮中的破局者,如何再次穿越产业周期?

   时间:2025-08-05 01:12:26 来源:财经杂志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人工智能产业的波涛汹涌中,商汤科技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重新书写着自己的篇章。这家曾被誉为“全球估值最高的AI独角兽”的企业,面对行业的新一轮洗牌,选择了主动出击,通过拆分、年轻化管理团队和再创业的方式,寻找新的增长点。

商汤科技的董事长兼CEO徐立,近期迎来了诸多好消息。自去年起,商汤便开始了业务与组织架构的大刀阔斧改革,推动“1+X”战略,将芯片、自动驾驶、AI医疗等业务板块进行孵化拆分。今年,这些子公司纷纷独立获得了新的融资。据统计,自“1+X”战略提出以来,X业务中的6家生态企业已完成或接近完成融资,累计金额超过20亿元。

当前,AI行业正处于技术迭代加速、竞争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众多初创企业如流星划过,而投资人则深陷“如何穿越产业周期”的焦虑之中。商汤科技,这家成立11年的企业,展现出了非凡的韧性,历经多次技术浪潮的洗礼,依旧屹立在产业的前沿。根据国际咨询机构IDC发布的报告,商汤在中国大模型应用市场中占据13.8%的份额,紧随百度、阿里云之后,位列前三。

然而,商汤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新兴创业公司和科技大厂的崛起,商汤的光环似乎有所黯淡。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商汤必须在利润、增长和未来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为此,商汤实施了“1+X”战略,旨在通过拆分长周期赛道业务,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创业生态。

在徐立看来,商汤正经历一场“Re-CoFound”式的再创业。他希望通过新的组织架构和激励模式,重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二次联合创业。在这一战略下,商汤的管理层迎来了年轻化革命,更多年轻人、90后被委以重任,直接接管成熟团队。同时,商汤还通过股权激励,构建了“血缘式”创业生态,让分拆团队从“为商汤做事”转变为“商汤为我做事”。

商汤的“1+X”战略中,“1”代表集团核心业务,致力于打造行业领先的AI云,实现大装置、基础模型和AI应用的无缝集成;“X”则代表拆分的生态企业矩阵,包括智能汽车、家庭机器人、智慧医疗、智慧零售等领域。这些生态企业将设立独立的CEO,并对业务发展负责,享受更灵活的激励机制和融资通道。

徐立强调,新架构的战略意义深远,旨在坚定生成式AI为核心业务,加速实现盈利和稳定现金流;同时,基于集团基础设施优势的协同效应,更利于生态企业快速抓住垂直行业的市场机会;独立CEO机制也更适应市场化发展。

在徐立的带领下,商汤的核心管理团队在“Re-CoFound”中重塑。5位执行董事来自研发、产品、业务、财务、投资并购等不同领域,他们共同推动商汤的下一个十年征程。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商汤正面临的一次产业周期考验。在上一轮AI技术大兴周期中,商汤以AI视觉技术起家,智慧城市业务一直是重心。然而,疫情三年和生成式AI的崛起打破了这一发展模式。

面对挑战,商汤选择了主动求变。大幅度的组织架构调整对于一家相对成熟企业来说充满困难与挑战,但徐立认为这是难而正确的事。如今,分拆已经初显成效,多个子公司完成融资,新CEO们干劲十足。商汤的联创也纷纷加入“X”业务寻求未来。

商汤走过的11年也是AI产业高速发展的阶段。从谷歌发布AlphaGo到OpenAI找到大模型和规模定律的钥匙,AI行业经历了从共识到反共识的迭代。这种迭代是AI行业频繁出现新周期的核心原因之一,也导致许多AI公司没能及时跟上新共识而倒下。但商汤穿越了多次周期,展现了强大的韧性。

在徐立看来,创新是科技公司增长的核心动力。商汤始终坚持技术原创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大规模投入。尽管这带来了高资本支出,但商汤找到了平衡当下和未来的路。财报显示,商汤科技2024年研发支出同比增长19.2%,同时亏损在收窄。

面对汹涌的技术浪潮和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商汤选择了构建坚实的生存基础、培养穿越周期的韧性并实现真正的创新驱动。徐立认为,AI公司要想穿越周期,就需要提前准备好应对新变化的能力。这包括拥有健康的现金流引擎、业绩高速增长引擎、核心创新引擎以及年轻的人才梯队。

在AI领域,商汤始终强调创新需要创造真实价值。徐立指出,AI不能“论斤卖”,否则以成本定价的模式最终会导致公司失去创新动力而衰亡。他认为,AI公司应该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价值和体验感。如果AI能够为客户提供一项完整的服务,就有可能改变市场现状。

如今,商汤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迎接AI新周期的挑战。尽管需要从过去成熟的路径中跳出来、推倒重来,但徐立的心态始终平和。他相信,世界总是在变化中前行,而这就是乐趣所在。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