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乳业市场风云变幻、出生率持续下滑、消费者需求日益碎片化的当下,中国乳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奶周期”挑战。近期数据显示,国内多个主产省份的生鲜乳价格同比显著下降,逼近周期底部,而市场调研机构也预测,未来几年国内乳制品全渠道销售额将呈现下滑趋势,特别是线下市场跌幅更为显著。
面对供给过剩、消费疲软、成本倒挂的严峻形势,伊利、蒙牛、飞鹤等乳业巨头纷纷将目光投向人工智能技术,试图通过数字化转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新的突破口。AI不仅成为乳企应对周期性波动的有效“缓冲垫”,更是其在存量竞争中实现差异化发展的关键武器。
从数据资产的深度挖掘到智能决策的精准实施,从供应链的高效优化到精准营养的科研突破,AI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乳业的生产模式与商业生态。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展台上,伊利、飞鹤等企业展示了AI技术的最新应用成果,从伊利的动态数据大屏实时展示AI供应链系统,到飞鹤的原创IP卡通形象“鹤小小”与观众实时互动,无不彰显出AI技术已深度融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乳业的数字化转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早在十年前,伊利、蒙牛等行业先行者便已踏上这条探索之路。伊利通过“智慧乳业”战略,构建了全产业链追溯体系,为每头奶牛配备“数字身份证”,实现奶源信息的实时监控。蒙牛则启动“数字蒙牛”计划,引入大数据分析平台,优化供应链效率。这些早期实践为乳业的AI转型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如今,乳业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为AI技术的深度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伊利的“智慧牧业生态系统”整合物联网、大数据与AI技术,实现从青贮收储到奶牛监测、精准饲喂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飞鹤则通过数据中台与业务中台的构建,打通生产、销售、市场等环节的数据壁垒,引入AI技术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与产品研发效率。
在AI转型的浪潮中,头部乳企根据自身战略定位与核心优势,探索出各具特色的AI应用路径。伊利强调供应链韧性与绿色生产,通过AI视觉识别技术降低次品率,优化能源管理系统降低能耗。飞鹤则专注于精准营养领域,利用AI技术对海量母乳样本进行分析,为产品配方优化提供科学依据。蒙牛则侧重于智能制造与场景创新,打造全球首个液态奶灯塔工厂,积极布局高附加值赛道。
尽管AI技术在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供应链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但乳业的周期性挑战并未因此消失。上游养殖端的生物周期、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技术投入的长期性等因素,使得乳企在AI转型过程中仍需面临诸多挑战。然而,AI技术已成为乳企应对市场波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乳企需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投入研发与创新,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与消费者需求变化,才能在乳业的新一轮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