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行业近期站在了历史的新高度,总规模突破了34万亿元大关,但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并未能完全驱散笼罩在行业上空的焦虑阴云。
ETF领域成为了这场规模之战的焦点。从中证A500ETF到基准做市信用债ETF、科创债ETF,各大基金公司在这片红海中奋力搏杀。费率战愈演愈烈,主流宽基ETF的费率已降至0.15%,做市商费用高企,使得不少中小基金公司不得不重新评估其战略方向,从盲目追求规模转向更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与此同时,主动权益基金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业绩回暖与规模留存的双重压力,使得基金公司在寻求平衡的过程中步履维艰。业绩分化现象日益严重,投资者信任的重建之路显得漫长而艰难。
行业的人才流动也呈现出放缓的趋势。与牛市顶峰时期相比,可供从业人员选择的跳槽机会明显减少。曾被寄予厚望的个人养老金业务,其发展步伐也远低于市场预期,规模增速缓慢。
然而,业内人士指出,这些焦虑并非无解。ETF业务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身的特色定位,而主动权益基金则需要通过长期稳定的业绩和风格来重建投资者的信任。只有这样,公募基金行业才能穿越周期的迷雾,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ETF领域的竞争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分层。头部基金公司之间的比拼属于“全覆盖、满负荷、高饱和、长时间”的竞争,而次头部公司则开始转向策略性竞争。一些中小基金公司则选择战略性放弃ETF业务,或者在细分领域进行尝试和发展。对于是否要发展ETF业务,一些以主动权益基金为主的基金公司的态度也显得摇摆不定。
主动权益基金的困境同样引人关注。上半年,尽管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超过了6%,跑赢了A股三大指数,但业绩分化现象却日益突出。首尾业绩差距高达104个百分点,部分重仓信息技术、制造业的基金年内亏损超过了15%。这加剧了主动权益基金的发展竞争,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广泛焦虑。
为了突破这一困境,业内人士认为,主动权益基金需要在投研体系重构、投资者信任重塑等多个维度发力。构建平台化投研体系、强化风险管理、完善信息披露和加强策略沟通等措施被提上了日程。同时,聚焦被动产品难以覆盖的领域,探索主动与被动结合的组合配置方案也成为了可能的方向。
行业招聘需求的收缩和绩优基金经理的离职也引发了关注。今年上半年,公募人事变动呈现出新的特征:人才流动放缓,招聘需求减少,而绩优基金经理却密集离职。这既与行业周期性波动触发的降本增效压力有关,也与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驱动”向“高质量发展驱动”的转型有关。
养老FOF领域同样面临着挑战。尽管个人养老金制度已经全面实施满三年,但养老FOF的规模却近年来持续萎缩。业绩方面,尽管去年以来有所回升,但整体表现仍不尽如人意。业内认为,养老FOF作为养老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资范围正在逐步扩展,未来有望通过政策支持和技术赋能实现新的增长。
在“内卷”和“反内卷”的交织中,公募基金行业正在奋力探索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提升投研与服务能力、优化渠道合作与营销模式、注重技术赋能以降本增效等措施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所采纳。对于头部公司而言,差异化、平台化和国际化成为了战略调整的方向;而对于中小基金公司来说,则更加考验其股东方和管理层的定力与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