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公募巨头规模缩进背后:券商资管大集合公募化改造加速冲刺

   时间:2025-07-30 19:02:10 来源:财联社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两大公募基金巨头的规模变动再度引发了市场对券商资管大集合理财产品命运的关注。这一波关注浪潮的起因在于,目前市场上两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规模资产净值已突破2万亿大关,其中易方达基金达到2.05万亿,华夏基金紧随其后,达到2.03万亿,二者之间的差距仅为276亿元。然而,这一微小的差距与2024年底时的2189亿元相比,缩水显著。

从2189亿元到如今的不足300亿元,这一变化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ETF市场活跃,汇金系在二季度大量买入华夏基金旗下的宽基ETF,买入量名列前茅。另一方面,中信证券资管的多只集合理财产品变更管理人,纳入华夏基金旗下。这一举动并非孤例,7月以来,包括中信证券资管、国信证券资管、国投证券资管、信达证券资管以及广发证券资管在内的多家券商资管均有产品申请变更管理人,将管理权移交给公募基金子公司。

从整体来看,券商资管大集合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正在加快。今年4月,已有券商资管将公募化改造的结束时间提前至6月30日。实际上,自2018年监管要求存量大集合在2020年12月31日前完成公募化改造以来,改造后的合同上限便不能超过3年,即2023年12月31日。然而,距离这一最后期限已过去两年,存量产品多有延期,仍未完全消化。业内普遍认为,今年内这类产品或将转型或清盘,迎来最终结局。

自今年下半年以来,多家券商资管将旗下资产计划产品变更管理人,转型至旗下公募基金子公司。以华夏基金为例,7月22日,中信证券资管将其旗下的9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管理人变更为华夏基金。中信证券资管表示,此次转型是根据相关监管要求,为保护产品份额持有人的利益而进行的变更。

作为头部资管巨头,中信证券资管在2024年底的总受托管理规模为7947亿元,其中117只大集合产品的规模合计1642亿元。根据公司公告,旗下还有多只债券类产品近期公布了延期方案,而延期再到期后的处理方案依然是变更管理人为华夏基金。这一做法在业内较为常见,7月以来,行业变更速度明显加快。例如,7月8日,信达证券资管大集合理财产品管理人变更为信达澳亚基金;9日,广发证券资管旗下产品变更管理人至广发基金;15日,国投证券资管一只产品申请变更管理人为安信基金;次日,国信证券资管的一款产品申请转移至鹏华基金旗下。

当前,券商资管大集合产品规模超过1万亿元,涉及4600余只产品。随着市场行情的好转,规模或有新的增长。对于券商资管而言,清盘是最后的无奈之举,因为这不仅会导致资管规模的下滑,还会造成客户的流失。因此,在客户数量与规模没有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多数公司并不愿意主动清盘。券商资管大集合转型主要有四条路径:一是持有公募牌照的券商或资管子公司将大集合产品直接转型为公募基金产品;二是将产品管理人移交给参股、控股的公募公司;三是转为私募资管计划;四是对于没有公募牌照、改造难度较大的产品,采取规模管控直至清盘。

在参公大集合产品的改造过程中,不少产品经历了多次延期。以“光大阳光优选一年持有期混合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为例,该产品自2020年10月14日开始参公运作,原本应该在2023年10月13日到期,但随后多次宣布延期,最新的延期至2025年11月30日。业内人士指出,券商资管大集合理财产品不可能无限延期下去,随着今年多家券商资管加快了转型的进程,券商资管大集合理财产品有望在今年年底迎来最终结局。

券商资管大集合理财产品的改造要追溯到2018年证监会发布的《证券公司大集合资产管理业务适用操作指引》。该指引鼓励通过将大集合产品管理人更换为其控股、参股的基金管理公司并变更注册为公募基金的方式,提前完成大集合资产管理业务规范工作。自2019年第三季度以来,券商资管大集合参公改造拉开序幕。然而,时隔三年,才有券商资管大集合理财产品实现向控股子公募子公司转型。2023年8月,方正证券公告称,将旗下将满3年到期的参公大集合产品方正证券金立方一年持有期混合型集合资管计划的管理人变更为公司控股子公司方正富邦基金,开启了券商大集合理财向控股子公募子公司转型的先例。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