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过其官方公众号“市说新语”发布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旨在打击并纠正质量领域中的“内卷式”竞争现象。此类竞争模式表现为企业放弃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和质量控制,转而通过降低成本和推出低质产品,以争夺短期市场份额和利润。
市场监管总局披露了一批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的共同特征是企业忽视了品牌效应、技术革新及产品质量,转而进行价格战和成本压缩,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总局强调,这种行为不仅导致整体产品质量下滑,还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并对行业的长远发展构成了威胁。
深入分析“内卷式”竞争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三点:一是市场供需失衡,部分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迫使企业在有限的市场空间内展开激烈竞争;二是部分企业短视,缺乏创新能力和差异化竞争策略,倾向于通过压低成本和价格战来争取市场份额,甚至不惜制假售假,无视法律法规;三是部分领域的监管机制尚不完善,为企业采取不正当手段提供了可乘之机。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市场监管总局提出了一系列综合措施。首先,强化市场准入管理,从源头上解决供需矛盾。通过对14类27种重点工业产品实施严格的生产许可准入管理,提高市场进入门槛,减少低质企业的无序进入,从而防范恶性竞争。
其次,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秩序。计划加大网络销售产品的国家监督抽查力度,2025年的抽样批次较2024年将增加70%。同时,推动开展网售重点产品质量安全标识核验试点,并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燃气用具、建筑保温材料等产品的专项整治,确保质量安全。
最后,市场监管总局还将加强助企服务,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通过组织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质量技术帮扶活动,实施“一企一策”、“一业一策”的精准帮扶策略,针对电线电缆、钢筋、摩托车、储能电池等企业和产业进行具体指导。总局还将探索推进产品质量分级试点工作,构建分级标准体系,倡导优质优价,引导企业有序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