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蔚蓝的大海上,王渊明与他的航运事业一同乘风破浪,五年间,他对这片海域的热爱愈发深厚。最近,他毅然决定投资近五千万元,购置了一艘国际货轮,直接驶向海南,加入“中国洋浦港”的船籍港,以此作为起点,开启全球航运的新篇章。
海南,立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依托其政策优势、地理位置以及开放型经济的综合优势,正全力释放自贸港的核心政策红利。其中,“中国洋浦港”船籍港的建设尤为引人注目,它不仅加速了运输的自由便利,还成为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交汇点。
如今,“中国洋浦港”的国际船舶总载重吨已突破六百三十五万吨大关,其登记数量与运力规模均稳居全国自贸港(区)的首位,海南国际航行船舶的总吨位也跃居全国第二,这标志着海南对外开放的历史性新纪录。
王渊明站在长达117米、载重吨近八千吨的巨轮甲板上,迎着海风,心潮澎湃。他深知,选择“中国洋浦港”作为启航点,是因为这里为航运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海南国际船舶登记管理局局长蔡映红介绍,自《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以来,“中国洋浦港”便成为了国际船舶登记的新热点,其便捷的登记程序和创新政策吸引了众多企业。
作为航运企业的负责人,王渊明深刻感受到了海南自贸港政策带来的实惠。他的航运公司不仅享受到了交通工具“零关税”政策的巨大优惠,还受益于“两个15%”的所得税优惠政策,这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加入。
“搞海运,船不够用了。”王渊明笑言。于是,他购置了名为“开平”轮的新国际货轮,投入外贸航线,进一步扩大了航运事业的版图。而在海南,像王渊明这样看好自贸港前景的航运企业越来越多。
“准兴9”轮,一艘总载重超过8.1万吨的远洋巨轮,也成为了“中国洋浦港”大家庭的一员。对于海南准兴海运有限公司来说,这艘巨轮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新起点,更是他们积极参与外贸市场竞争、扩大运输事业版图的重要力量。
五年来,“中国洋浦港”从初建时的默默无闻,到如今成为海南自贸港航运开放的一张“金名片”,其变化令人瞩目。六十四艘国际巨轮在这里落户,总载重吨突破六百三十五万吨大关,海南国际船舶运力稳居全国第二,航运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在制度集成创新方面,“中国洋浦港”同样走在了前列。海南设立了全国唯一的国际船舶登记机构——海南国际船舶登记管理局,并首创了“中国洋浦港”船籍港制度体系。海南还率先实施了“全岛一港”国际船舶注册机制,突破了传统的船籍港选择限制,使得更多企业能够享受到自贸港的政策红利。
海南国际船舶登记管理局与中国船级社海南分社的紧密联动,更是为航运企业提供了通俗易懂的一站式标准化办事指南。这种跨单位的深度协作,不仅简化了办事流程,还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全国国际船舶登记领域的“放管服”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海南经验。
在“中国洋浦港”的推动下,海南的航运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支点,海南稳定运行着七十多条集装箱班轮航线,逐步形成了“兼备内外贸、通达近远洋”的航线新格局。船舶登记、船舶管理、航运交易、船舶租赁等产业环节正在这里加速聚集,一个千亿级规模的航运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洋浦港”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吸引更多国际船舶汇聚于此。这些巨轮将承载着海南的开放梦想,扬帆远航,链通世界,让“海南制造”更快进入全球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