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一项规模宏大的清洁能源项目——“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破土动工。这项工程预计投资将达到1.2万亿元人民币,其总装机容量预计可达6000万千瓦,规模相当于三峡电站的三倍。一旦该工程竣工,无疑将重塑全球水电行业的格局。
近年来,我国在电力建设方面动作频频,不仅传统煤电项目稳步发展,核电、水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24年11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曾高度评价中国的太阳能发电站,将其比作一座“能源长城”。
然而,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电力建设,不少人心中难免产生疑问:中国明明不缺电,为何还要如此大规模地建设发电厂?事实上,我国当前的电力供需状况仍处于“紧平衡”状态,发电量勉强满足用电需求。随着国家产业的发展,尤其是AI等高耗能产业的兴起,对电力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据统计,2024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了98521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占比高达94181亿千瓦时。随着AI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这部分的耗电量还将持续增加。因此,为了满足未来电力需求,我国必须提前布局,大力建设发电厂。
在电力建设方面,我国采取了多元化的战略。一方面,大力发展核电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另一方面,也不放弃传统的火电、水电和风电项目。然而,各种发电方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例如,火电虽然发电稳定,但碳排放量较高;水电受资源禀赋限制,发展潜力有限;风电则因不稳定而被誉为“垃圾电”。
核能发电也是我国电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核能发电过程中会产生核废料等污染物,但其在发电成本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了克服核能发电的污染问题,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可控核聚变技术。一旦该技术取得突破,将有望解决核能发电的污染难题。
我国在电力建设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旨在满足未来国家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对电力的需求。通过多元化的电力建设战略和科技创新,我国将有望在全球能源领域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