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澳企“挖角”中国稀土团队,技术生态能否稳住?

   时间:2025-07-23 18:54:16 来源:华彩视界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一起涉及稀土技术转移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事件的焦点是一家名为莱纳斯的澳大利亚企业,该企业宣布在氧化镝提纯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氧化镝作为高性能磁体中的关键材料,广泛应用于手机马达、电动车及风电叶片等领域,其提纯技术难度极高,长期被少数国家掌握。

据悉,莱纳斯此次的技术突破并非自主研发所得,而是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花费283万人民币,直接聘请了中国的一个完整研究团队。这一举动迅速在国内引起了警觉,担心中国在稀土领域数十年积累的从挖矿、提纯到材料研发的闭环体系会因此出现裂痕。

事实上,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但开采难度大、杂质含量高,使得提纯成为一大难题。而中国则凭借成熟的提纯技术和完善的产业链,在全球稀土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莱纳斯此次行动,无疑是想打破这一局面,通过引进中国技术,实现稀土资源的自主加工利用。

面对高薪、签证便利及研究自由等多重诱惑,不少国内技术人员选择跳槽至莱纳斯。尤其是一些在体制边缘徘徊多年、科研项目进展缓慢的资深科研人员,更是成为了此次跨国人才迁移的主力军。然而,这场人才流动的背后,也暴露了中国在科研人才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如此,中国稀土产业的根基并未因此动摇。中国稀土产品的加工周期短、成本低,得益于上下游产业的紧密联动,这是单纯复制实验参数所无法复制的。中国在环保、效率、价格及量产方面的综合优势,也使得其他国家在尝试建立稀土产业链时屡屡受挫。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应对此类人才流失方面,也展现出了一定的弹性和恢复能力。每年,成千上万的材料、化工、物理专业毕业生走出高校,他们年轻、有活力,对新技术的理解敏锐,为中国稀土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同时,国内科研机构也在积极调整人才激励机制,以期留住更多优秀人才。

此次事件虽然给中国稀土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也提醒我们,要保护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更是整个产业生态。只有建立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人才流失,确保中国稀土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