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社会,“班味”成为打工人自嘲的标签,“松弛感”备受追捧,而“躺平”则被视为对抗过度压力的生存哲学。与此同时,“内卷”现象已悄然渗透至各行各业,就连投资界也难以幸免。热门赛道的激烈竞争让投资者身心俱疲,概念炒作更是让人心惊胆战,最终可能一无所获。那么,是否存在一种不“内卷”的投资方式呢?
面对这一困境,不少投资者开始寻找“反内卷”的出路,而红利资产成为了他们的新宠。红利资产以其不依赖概念、不追逐风口的特点,凭借稳定的分红、穿越周期的高风险收益比以及政策扶持下的广阔发展空间,为投资者在市场波动中增添了一份从容。
在全球低利率背景下,红利资产的性价比愈发凸显。以中证红利指数为例,过去十年,其股息率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平均年化股息率超过4.6%,部分年份甚至超过6%。在当前房价上涨预期回落、权益市场长期回报下行、市场风险偏好降低、长端利率持续下行的环境下,这样的高股息率无疑具有吸引力。
红利资产不仅股息率高,还是风险收益比方面的“长跑健将”。过去十年间,与主流宽基指数相比,红利指数的年化收益率更为出色,同时波动回撤也相当。从风险收益比数据来看,红利指数表现更佳。这背后,上市公司的分红行为增强了投资者信心,显示了公司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和现金流的充沛。
政策层面的支持也为红利资产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来,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优化分红政策的举措,包括新“国九条”、《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以及《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今年,中国结算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还进一步细化了分红激励约束机制,降低了分红派息手续费,明确了披露中长期分红规划的加分项,并将长期不分红的行为纳入重大负面事项。
在政策引导下,A股市场公司纷纷以“真金白银”回馈投资者。自2018年以来,A股市场公司分红金额持续增长。今年前半年,进行分红的上市公司数量及分红金额均呈现出显著增长态势。
对于寻求“反内卷”投资方式的投资者而言,红利ETF及指数基金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些基金以红利资产为投资标的,能够帮助投资者轻松布局红利市场,享受稳定的分红收益和穿越周期的高风险收益比。
当然,投资总是伴随着风险。在选择红利ETF及指数基金时,投资者需要充分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和资产状况等因素,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