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公募基金半年报透视:ETF驱动增长,巨头如何乘“红色火箭”加速转型?

   时间:2025-07-23 03:22:34 来源:券商中国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基金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各家公司正经历着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有人深陷规模困境,仰望星空却步履维艰;有人则搭乘“红色火箭”,在行业的星辰大海中破浪前行。

新“国九条”政策的出台,明确提出要加强公募基金的财富管理能力建设。这一监管导向与投资者需求的双重推动,正促使行业从传统的“销售导向”卖方模式,加速向“客户为中心”的买方模式转型。而最新披露的基金二季报,无疑为我们观察这一转型趋势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

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162家公募持牌机构的管理总规模达到了34.0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4.91%,但增速相较于去年末的5.47%有所放缓。头部效应愈发明显,前十名公募持牌机构的规模占比高达40.71%,比去年末提升了0.78个百分点。

尽管整体增速有所放缓,但仍有多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规模实现了显著增长。其中,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等4家公司的管理规模上半年均增长了超千亿元。华夏基金更是首次突破了2万亿元大关,以3119.37亿元的增量领跑行业。

从利润角度看,二季度全市场基金公司基金产品共实现盈利超过3800亿元,环比增长超过五成。华夏基金以300.92亿元的盈利,成为二季度为投资人赚钱最多的管理人。拉长至上半年,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富国基金则占据了盈利榜的前三甲。

业绩方面,AI、人形机器人等板块的轮动上涨,为权益类基金带来了业绩的回暖。据统计,近一年基金公司权益类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中值达到了15.92%。其中,华夏基金的权益类产品近一年平均收益率高达17.12%,位居行业首位。

ETF作为基金公司增长的重要引擎,其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华夏基金与易方达基金在二季度非货币ETF规模的增长上表现突出,分别增长了1048.10亿元和637.39亿元。ETF市场的“马太效应”愈发显著,管理规模超千亿元的机构仅占10家,却占据了80.05%的市场份额。

以华夏基金为例,其ETF业务的优势得益于全品类布局与工具化创新的双重积淀。从2004年推出境内首只ETF华夏上证50ETF开始,华夏基金便开启了中国公募基金的指数化投资新时代。如今,公司旗下非货币ETF总数已达110只,其中规模超百亿的ETF有12只,数量位居业界之首。

在权益基金领域,华夏基金同样表现出色。2025年上半年,A股市场结构性行情显著,华夏基金权益类产品的平均收益率达到了17.12%,在大型基金公司中排名第一。其中,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两年定开基金的表现尤为亮眼,近三年回报率达175.64%,不仅斩获了多项冠军荣誉,更以72.16%的上半年净值增速跻身全市场前三。

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华夏基金在权益投资领域的深耕细作。公司秉持“研究创造价值”的理念,构建了覆盖投研全生命周期的培养体系和人才梯队。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打造出一支专业扎实、经验丰富、风格多样、能力圈互补的权益投研团队。

华夏基金在营销端也展现出了“去浮夸、重实效”的转型姿态。从总经理李一梅以亲民形象亮相指数大会,到将复杂的ETF产品类比为通俗易懂的“咖啡菜单”,其营销逻辑始终紧扣“与投资者深度链接”这一核心。通过持续降低专业门槛、不断优化用户体验,华夏基金成功将规模的增长转化为投资者心中的长期信任。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