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界掀起新一轮波澜之际,Grok公司近期推出的“伴侣模式”功能,正悄然改变着人们对于人工智能(AI)的传统认知。这一创新之举,不仅将功能性AI转变为情感吸引力更强的交互工具,更是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一场关于“AI女友”的热烈讨论。据统计,该功能发布后的短短48小时内,相关话题的浏览量已逼近3000万次大关。
Grok此次推出的首批两个AI伴侣角色——Ani与鲁迪,各具鲜明特色。Ani,一位身着紧身黑色连衣裙、融合了哥特与动漫风格的“虚拟女友”,以其俏皮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符号,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关注。而鲁迪,则是一只语言风趣、略带粗俗的红熊猫形象,它的幽默与“毒舌”风格,让不少追求轻松对话体验的用户爱不释手。就连科技巨头马斯克也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称赞这一功能“很酷”,并积极鼓励用户尝试。
Grok的“伴侣模式”依托于其先进的Grok 4大模型,结合自然语言处理(NLP)和语音模式(Voice Mode)技术,为用户提供了语音与文字两种交流方式。这些虚拟角色能够根据用户的输入,灵活调整对话风格,实现更加个性化的互动体验。例如,Ani的对话中融入了动漫“waifu”文化元素,而鲁迪则以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赢得了众多年轻用户的喜爱。Grok还为这些角色设计了动态视觉效果,让用户在互动过程中感受到更加真实的情感连接。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Grok的“伴侣模式”并非首次探索人机情感互动的领域。在此之前,已有类似Replika和Character.AI的AI伴侣应用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初步尝试。但Grok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深度整合了社交媒体的属性,使用户不仅能够与AI进行私下交流,还能将对话内容分享至社交平台,从而引发病毒式传播效应。
尽管“伴侣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与好评,但随之而来的伦理争议也不容忽视。一方面,有用户反映,即使在“儿童模式”下,Ani仍可能产生带有性暗示的对话,这暴露出Grok在安全防护措施方面仍存在不足。另一方面,批评者担忧,“伴侣模式”可能会诱导用户形成不健康的依赖关系,尤其是在青少年和孤独人群中。Ani的“虚拟女友”形象也被指迎合了部分男性对“顺从”女性的刻板印象,从而引发了关于人机关系本质和真实人际关系弱化的广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