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誉为“世界超市”的义乌,一场关于稳定币作为跨境支付工具的讨论正悄然兴起。有市场传言称,这座全球知名的小商品集散地,稳定币的使用已成为跨境交易的新常态,甚至有数据指出,2023年义乌市场上稳定币的流动量超过百亿美元。
传言沸沸扬扬,声称义乌已有超过3000家商户接纳如USDT等稳定币作为收款方式,每月流水高达10亿美元,此举据称能节省近千万人民币的手续费。这一消息无疑在业界投下了一枚震撼弹。
然而,当实地探访义乌国际商贸城时,却发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商贸城占地640万平方米,拥有数千家商铺,但记者穿梭其间,从箱包、五金到小家电、玩具等多个区域,得到的回答几乎一致:“不收”、“不懂”、“没听过”。
在整整一天的探访中,仅在一家毫不起眼的店铺里捕捉到了“收U”(即收USDT稳定币)的微弱信号,即便如此,店主也明确表示,小额订单不予考虑。这一发现,让稳定币在义乌的普及程度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义乌国际商贸城,作为义乌小商品贸易的核心枢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前来采购。商贸城共分为五个区,记者首先抵达的二区,拥有超过8000个商位,商品种类繁多。然而,无论是热情的玩具批发店店长,还是日用品店的老板娘,亦或是五金店的老板,都纷纷表示对稳定币一无所知或不予接受。
在与多位商户的交流中,记者了解到,他们主要接受人民币或美元支付,通常客户会自行将当地货币兑换成人民币进行交易。至于收款方式,有的通过银行转账,有的则依赖货代公司完成。当被问及稳定币时,一家货代公司的回应颇具代表性:“谁会用那种东西?”
尽管现场调查的结果与传言大相径庭,但在进一步的调研中,记者还是捕捉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认为,稳定币的使用在义乌已经变得相对普遍,但商家在与新客户打交道时可能出于谨慎而不愿透露过多信息。另一种声音则坚持认为,虽然不排除有部分商家愿意接受稳定币支付,但这种商家的比例极低,远未达到“普遍”的程度。
义乌当地相关协会的人士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表示,在了解的会员单位和非会员企业中,使用稳定币结算的确实不多,几乎可以说没有。他们认为,这种缺乏实际背书的私人加密货币认可度不高,且难以形成广泛流通。
在法律层面,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律师汪灵罡明确指出,目前稳定币无法用于中国境内与境外之间的跨境支付。他解释,即使在境外收取了稳定币,也无法在境内将其兑换成法定货币。如果用稳定币进行跨境交易计价结算,将产生稳定币与法定人民币之间的兑换需求,这在现行法律和金融监管体系下是被禁止的。
北京盈科(义乌)律师事务所的吴燕飞律师同样对稳定币在义乌的广泛使用持怀疑态度。她指出,在义乌,公司通过注册香港离岸公司接收美元或欧元已成为常态,但很少听说有公司通过这种方式收取USDT等稳定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