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双瑞股份IPO过会后撤单,年内23家企业临门一脚折戟现场检查

   时间:2025-07-08 21:25:22 来源:财联社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资本市场中,一家已过会企业突然主动终止IPO的事件,再次将IPO审核流程的复杂性暴露于公众视野。据悉,双瑞股份在深交所的创业板上市申请已被撤回,其保荐人中信建投证券也同步提交了相关撤回申请,深交所随即终止了对该公司的审核程序。

这一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同时具备了“过会后撤单”和“曾被现场检查”两个标签,成为了观察IPO市场生态的一个重要窗口。首先,双瑞股份是2023年首批接受IPO现场检查抽查的企业之一,而IPO现场检查的高撤回率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其次,尽管双瑞股份的IPO项目在去年11月1日已经成功过会,但过会后仍然选择终止IPO,这在近年来的IPO审核中并不罕见,年内已有超过23家企业做出了同样的决定。

数据显示,2023年在接受现场检查的17家企业中,撤材料的企业占比高达82.35%,而在2024年的4家被检查企业中,也有两家选择了撤回。这种超高的撤单率无疑凸显了现场检查的威慑力,但同时也引发了关于现场检查究竟是风控工具还是劝退利器的讨论。与海外市场“投资者自负其责、审核宽松”的模式相比,A股市场的从严监管无疑是一大特色,但如何在保持严格监管的同时提升市场的包容性和灵活性,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双瑞股份的IPO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去年的审议会议结果公告中,深交所上市委员会就对公司的关联交易与独立性问题提出了质疑。根据双瑞股份的申报材料,公司是在间接控股股东七二五所相关研究室的基础上组建的,报告期内公司与实际控制人中国船舶集团及其下属企业之间存在大量的采购和销售行为,这引发了市场对公司经营独立性的担忧。尽管双瑞股份需要就相关问题作出说明,但截至目前,尚无准确信息披露其终止上市的具体原因,有消息称这主要是公司内部决策的结果。

事实上,双瑞股份并非个例。今年以来,已有超过23家企业在过会后终止了IPO,其中17家甚至未提交注册就撤回了申请。这背后反映出的是IPO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这些终止IPO的企业背后,也涉及到了多家知名的券商,如东吴证券、国泰海通证券、华泰联合证券和中信建投证券等。

作为曾被现场检查的企业之一,双瑞股份的终止IPO事件也再次引发了市场对现场检查效果的讨论。自2017年证监会启动IPO现场检查机制以来,这一制度在IPO审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近年来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调整,如抽查比例的提高和“申报即担责”原则的强化,现场检查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争议。如何在保持现场检查的威慑力的同时,避免其成为IPO收紧的阀门,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尽管现场检查机制在IPO审核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高撤单率的现象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资深投行人士指出,这可能与市场发展阶段与责任机制的错配有关。一方面,检查方存在“需发现问题”的压力,可能导致审核更倾向“有错必究”;另一方面,投资者往往将企业过审等同于企业信用“背书”,这使得审核端承担了过重的责任。因此,在完善现场检查机制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市场定价和责任分担机制的建设,以破解当前的困境。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