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演变,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李迅雷和贺钟慧在其最新研究中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可能性及其潜在影响,并指出人民币国际化虽然进展缓慢,但其加速推进的必要性不容忽视。
文章指出,尽管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人民币在国际支付、贸易融资和储备货币等方面的占比仍远低于其经济体量的应有水平。例如,尽管人民币在外汇交易中的占比已达到7%,位居全球第五,但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仅为2.89%,位列第六。人民币在贸易融资中的占比也仅为5.98%,位列第三。在储备货币方面,人民币资产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仅为2.2%,排名第六。
然而,文章认为人民币支付的实际规模可能被低估。由于货币互换协议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广泛使用,SWIFT对人民币支付的统计可能并不全面。实际上,人民币支付结算比例估计在8%左右,但主要集中在香港,占比超过7成。
文章还回顾了历史经验,指出加速人民币国际化并不必然导致人民币贬值。例如,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连续九年升值。文章进一步从“流动性溢价”角度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指出人民币市场汇率相比购买力平价(PPP)汇率存在低估,主要原因是全球范围内的人民币流动性不足。
当前,文章认为加速人民币国际化面临良好时机。外部环境方面,美元指数波动下行,美国债务压力上升,美元避险属性弱化。从自身发展看,中国企业出海规模大幅上升,对人民币跨境收付和融资需求大幅增加。人民币融资成本较低,有助于增强人民币作为融资货币的作用。
针对如何加速人民币国际化,文章提出了几项建议。首先,应进一步扩大资本账户开放度,提高人民币资产的可获得性。其次,应给企业和居民部门提供换汇便利,支持企业全球化运营和居民海外资产配置。文章还建议研究推动人民币稳定币立法,在一定范围内试点人民币稳定币,并逐步完善相关监管制度。
文章还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推进中国经济转型。从宏观层面看,人民币适度升值将降低对年度GDP增速的下限要求,有助于经济高质量增长。从微观层面看,人民币国际化将助力中国企业做大做强,优化全球资产配置,提升国际竞争力。
尽管人民币升值可能对出口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文章认为总体上利大于弊。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提升贸易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并减轻对出口的过度依赖。同时,对于进口占比较高的行业而言,人民币升值将带来正面影响。
文章认为加速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在全球地位提升过程中的必然选择。通过扩大资本账户开放度、提供换汇便利、推动人民币稳定币立法等措施,中国有望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