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的IPO受理情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共计受理了177家企业的IPO申请,与去年同期相比激增了148家,增幅高达510.3%。这一数字凸显出资本市场对于新股发行的热情以及企业对融资渠道的迫切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6月份成为IPO受理的集中爆发期,该月受理的企业数量高达150家,占据了上半年受理总数的84.75%。其中,6月30日单日受理的企业数量更是达到了41家,创下了单日受理的高峰。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北交所单日报送的企业数量达到了32家,成为此次受理高峰的绝对主力。
据了解,6月份的受理高峰并非出于“运动式受理”的原因,而是受到财报有效期和北交所辅导验收流程差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投行人士指出,北交所的辅导验收流程相对特殊,需要在各地证监局进行现场检查后,再履行辅导验收流程,这导致了申报时间的相对滞后。与此同时,沪深交易所的流程则通常是先验收再申报,随后进行抽签检查。由于沪深IPO政策趋紧,不少企业转而选择北交所进行申报,这也客观上带来了受理数量的集中。
从券商保荐IPO受理格局来看,今年上半年的竞争态势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完成合并的国泰海通以26家的保荐量超越了中信证券,位居榜首。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华泰联合等券商紧随其后,前五大券商的保荐量合计占比达到了45.25%,市场集中度依然较高。这一格局的变化反映出券商在投行业务上的竞争日益激烈,同时也预示着下半年券商投行业务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从拟上市板块分布来看,北交所成为上半年IPO受理企业的主要聚集地。北交所受理的企业数量达到了115家,占比高达64.97%。科创板与创业板受理量均为21家,并列第二。深证主板和上证主板的受理量则相对较少。这一分布态势反映出北交所在吸引优质企业上市方面的独特优势,也预示着未来北交所将在新股发行市场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在6月30日,一批包括“独角兽”、“小巨人”企业在内的优质企业成功获得了上交所科创板的IPO受理。上交所表示,将不断推动建设更加适配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制度的吸引力、竞争力。今年以来,上交所已受理了30单IPO申请,其中科创板企业占比超过七成,有力促进了科技、资本、产业的良性循环。
港股市场的IPO受理情况也呈现出乐观态势。截至6月30日,共有220家企业排队等待IPO,其中40家为A股公司。上半年,港交所完成了43单IPO,募资总额合计达到了1067.13亿港元,同比增长了688.54%。这一数字不仅超过了去年全年的募资额,也预示着港股市场在新股发行方面的强劲势头。
在券商保荐IPO受理项目中,国泰海通以26家的数量位居首位,中信证券则以22家紧随其后。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华泰联合等券商也表现出色,保荐数量均超过了5家。然而,保荐受理项目的集中度依然较高,排名前五大券商的合计占比达到了45.25%。这一格局反映出券商在投行业务上的竞争差异较大,同时也预示着未来券商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
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A股和港股市场的IPO受理情况均呈现出乐观态势。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新股发行市场或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券商而言,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