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扬州举办的“2025华映资本年度大会”上,具身智能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焦点话题。自变量机器人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潜,在接受专访时,深入探讨了具身智能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市场趋势。
自变量机器人作为国内具身智能领域的先行者,采用完全端到端的路径实现了通用具身智能大模型,自成立以来已成功融资七轮,累计金额超过十亿元。王潜表示,尽管具身智能不像大语言模型那样耗费巨资,但仍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针对市场上关于具身智能投资泡沫的争议,王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与美国的投资强度相比,国内具身智能行业的融资速度并不算快,甚至稍显滞后。在中美两国具身智能的竞争中,尽管双方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但市场的支持力度和融资规模却存在显著差距。
“就像品尝一杯没有泡沫的咖啡,它的口感醇厚,风味独特。”王潜用这一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当前的具身智能市场。他认为,适度的泡沫对于行业发展是必要的,但目前来看,具身智能行业并没有出现泡沫。
王潜指出,中国在具身智能领域拥有诸多独特优势,如供应链优势、数据成本较低等。然而,与美国公司相比,中国公司在融资规模和企业估值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资本市场上,也反映在人才市场上。王潜表示,当前许多求职者更倾向于进入成熟的行业,而对于前沿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则兴趣不大,这无疑给具身智能领域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在商业落地方面,自变量机器人与众多本体企业有所不同。他们更注重通用具身大模型的自主研发,并倾向于将技术应用于商业和服务业场景。王潜解释称,工业场景与通用具身大模型并不十分匹配,因为流水线操作对工业节拍和准确率要求极高,但对机器人的复杂动作能力和泛化性要求并不高。相比之下,服务业场景更加开放,存在复杂的长序列任务,能够真正促进模型能力的提升。
在机器人形态方面,自变量机器人更倾向于使用轮式底盘。王潜认为,轮式底盘在通过性、成本、可靠性等方面相比双足机器人具有明显优势,能够适应绝大多数的室内环境。因此,在当前市场阶段,自变量机器人更倾向于选择轮式底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