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了一份更正与致歉声明,承认在发布的数据信息中存在编辑失误,但具体错误内容和受影响的数据年份并未详细说明。
这份更正声明的发布,源于网络上对国家药监局数据的质疑。有网友指出,在对比国家药监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相关数据时,发现多份生物有效性数据存在雷同现象,这一发现立即引发了公众对国产仿制药质量和可能存在的造假问题的关注。
实际上,近期已有多位专业医生提出集采药品质量参差不齐、药效不稳定的担忧。特别是在2025年上海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和医学专家纷纷反映集采药品的质量风险问题。对此,国家医保局迅速响应,联合多部门赴上海听取相关意见,并重点收集质量和药效问题的线索。
医生的担忧并非没有依据。在临床使用中,集采的仿制药效果不佳的案例时有发生,如降压药无法有效降压、麻醉药效果大打折扣等。这些现象表明,部分药品在生产工艺、辅料更换等方面可能存在问题,进而影响了药品的稳定性和疗效。
自国家推行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以来,药品价格大幅下降,为民众减轻了用药负担。然而,药品价格的大幅下降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许多原研药因价格过高在集采中落选,市场份额被仿制药占据。由于医保部门对医院使用集采药品有严格要求,医生在开药时更倾向于选择集采药品,导致许多知名高价原研药在医院难觅踪影。
仿制药价格通常远低于原研药,这是因为仿制药是在原研药专利到期后,依照其分子结构仿制而成,避免了高昂的研发成本。然而,这也导致了仿制药在生产工艺和辅料上与原研药存在差异,部分仿制药的疗效难以与原研药相媲美。
为了提升仿制药的质量标准,国家在2007年将生物等效性试验纳入药品审批标准,并在2015年将原研药作为参比制剂纳入仿制药上市审批标准,即所谓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然而,这一评价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一次性评价”的问题。由于后续监管的局限性,部分药企在通过评审后可能会放松质量控制,导致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不稳定。
国家药监局的更正声明虽然简短,但背后反映出的问题却不容忽视。药品价格和质量之间的平衡,一直是集采政策面临的难题。当药品价格被压缩到极致时,药企为保证利润空间,可能会采取降低成本的措施,从而影响药品质量。因此,如何在保证药品价格合理的同时,确保药品质量和疗效的稳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加强药品质量的监管,建议药品质量监督主管部门加强日常检查,完整公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生物等效性试验结果。同时,还应从政策上鼓励临床医生和患者向国家不良反应检测中心报告药品不良反应和疗效缺陷,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在临床实践中,如果医生认为原研药对患者的治疗是必要的,应鼓励医生在处方中注明,从而保障患者用药的选择权。
集采砍价并非越低越好,价格与质量之间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只有在确保药品质量和疗效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集采政策的初衷,让民众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