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企业正面临一个核心问题:高昂的智能设备是否真能替代低成本的人力?一台售价18万元的叠衣机器人与每小时仅需80元的熟练工人相比,究竟谁更具经济价值?当工厂需要检测产品缺陷时,复杂的AI视觉系统与“用电风扇吹检”的简易方案,哪个更高效且划算?这些问题直指工业AI落地的核心矛盾——技术先进性与实际经济效益的平衡。
近期,一场聚焦工业AI场景化落地的线上论坛引发行业关注。活动汇聚了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埃夫特机器人、长亭科技、创新奇智及义柏基金的专家,从技术架构、商业模式到安全防护,深入探讨工业AI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与会者普遍认为,工业AI的突破需紧扣“降本增效”这一核心,避免陷入“技术炫技”的误区。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骁指出,工业大模型并非从零开发,而是基于通用大模型叠加工业专属数据微调而成,其核心价值在于解决非标准化、高复杂度的工业场景问题。调研显示,当前工业大模型的应用多集中在研发、设计等外围环节,而核心生产环节仍依赖传统小模型。他提出“云边端三级部署”架构:设备端部署轻量级模型处理实时控制;产线边缘部署中等规模模型整合跨设备信息;企业云端部署协同大模型优化供应链。这种分层架构既能降低部署成本,又能提升系统灵活性。
埃夫特副总工程师李浩来坦言,工业机器人行业面临技术融合难题:实时控制与智能技术的割裂导致开发效率低下,工程师需同时掌握编程、AI算法等多项技能。为此,埃夫特推出“通用技术底座”解决方案,包括整合AI算力与实时控制的底层操作系统OpenMind OS、支持虚拟仿真的机器人开发平台墨斗IDE,以及覆盖数据全流程的大衍数据平台。通过该平台,一名中专生仅用3天便开发出无人工作站应用,双臂机器人也在一个月内完成“智能煮粥”等复杂任务。李浩来强调,机器人行业的未来在于开放生态,需通过技术共享降低使用门槛。
随着AI渗透至工业控制环节,安全风险正从数字世界延伸至物理世界。长亭科技AI技术总监尹振玺披露,自动化攻击平台已能击败人类黑客,而大模型训练数据中45%的开源漏洞代码导致AI生成代码存在安全隐患。一个错误指令可能引发设备损坏或产线停摆,其后果远超传统IT安全问题。长亭科技提出“AI攻防对抗”思路:在攻击侧模拟高烈度攻击以暴露系统弱点;在防守侧通过智能化分析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其开发的AI安全开发框架可实时扫描代码漏洞,将安全检查嵌入开发流程,显著提升效率与安全性。
创新奇智技术副总裁郭江亮分享了一个钢铁行业的实践案例:某全球钢铁龙头企业在卸船环节应用大模型技术,整合矿石监测、潮汐气象等数据,通过预判船舱塌料优化作业路径。该方案不仅提升了码头通航能力(相当于新增一条“隐形航道”),还降低人力成本,年经济效益超600万元。针对工业CAD数据缺失问题,郭江亮提出利用多模态数据合成技术弥补真实数据不足,实现设计图的自动生成与优化。
义柏基金合伙人黎竹岩从投资视角指出,工业AI落地的关键在于“问题驱动”而非“技术找场景”。他以炼钢厂钢包热修为例:传统作业环境恶劣,但钢厂不知如何应用AI,而AI团队也不了解工艺细节。此时,跨界团队的价值凸显——一款工作站设备成功缓解问题,单台售价超千万元。黎竹岩认为,传统行业存在大量“可改良地段”,管理者有意愿也有资金支持技术升级,但缺乏技术方与产业方的“翻译者”。他强调,能解决实际问题并带来明确商业回报的项目,才是真正的“落地为王”。
此次论坛还发布了2025年度大鲸榜·GenAI最强落地公司榜单评选计划,旨在挖掘通过实际应用提升ROI的企业与技术方案。无论技术积累深厚的大型企业,还是新兴AI公司,只要案例具备真实落地效果与可验证的ROI,均可参与评选。该榜单将为行业提供技术落地参考,推动工业AI从“概念验证”迈向“规模商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