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调整周期已持续四年,部分头部房企债务重组迎来关键进展。融创中国与碧桂园近期相继公布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引发市场对行业拐点的关注。
融创中国宣布其第二次境外债务重组方案获高等法院批准,预计削减债务规模达597亿元人民币。此次重组方案将95.5亿美元境外债务全部转为强制可转换债券,提供半年期与2.5年期两种转换选项。值得关注的是,方案通过股权结构优化维持了创始人孙宏斌的控制权,其持股比例仅从23.9%微降至21.8%,而其他股东股权稀释幅度达42.8个百分点。
该方案创新性地将23%的强制可转换债券授予管理层,同时允许未来五年向管理团队发行新股。这种"债转股+股权奖励"的组合模式,既实现债务规模大幅缩减,又确保了核心管理层的控制权稳定。数据显示,融创总股本将从115亿股增至266亿股,但管理层仍保持决策主导权。
碧桂园的重组进程则更为复杂。这家曾创下月销600亿元纪录的房企,自2023年8月爆雷后,历时两年多才完成境外债务重组框架。其纳入重组的债务规模达177亿美元(约合1270亿元人民币),最终方案包含现金要约回购、债转股及新债置换三重工具。
碧桂园方案的最大特点是偿债期限大幅延长,最长可达11.5年,同时借贷成本从6%降至2%。但方案中涉及马来西亚森林城市项目的股权安排引发争议,被指存在利益倾斜。尽管如此,两个债务组别的债权人投票中,赞成比例均超过75%的法定门槛,重组落地仅待12月4日法院最终裁定。
行业分析指出,这两家头部房企的重组方案具有标杆意义。融创通过彻底债转股实现轻装上阵,碧桂园则通过长周期置换争取恢复时间。数据显示,碧桂园今年10月销售额仅29亿元,较巅峰时期缩水超95%,反映出市场修复仍需时日。
美元债违约潮已导致多家房企退出市场,行业去杠杆过程异常艰难。此次头部企业的重组突破,被视为行业触底回升的重要信号。但专家提醒,债务重组仅是第一步,房企需在销售回暖、融资恢复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随着法院裁定程序推进,这两家千亿级房企的命运即将揭晓。市场普遍认为,若重组方案顺利实施,不仅将改善企业现金流,更可能带动整个行业信心修复。当前投资者正密切关注12月初的法院裁决结果,这或将决定房地产调整周期是否真正进入尾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