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险投资领域,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厉伟是一位备受瞩目的先行者。多年来,他始终与创业者并肩前行,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投资,其投资版图中不乏越疆科技、大疆创新、奥比中光、商汤科技、德方纳米等众多耳熟能详的创新企业。
厉伟的创业投资之路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他离开北大,毅然南下深圳,一头扎进资本市场。1997年,他创立了松禾资本,“松挺拔,刚直不阿;禾茁壮,经世济民”的寓意,彰显了他对企业的期许。自此,厉伟将硬科技作为核心投资方向,涵盖数字科技、精准医疗、创新材料等多个领域。
华大基因是厉伟早期投资的典型案例。2000年前后,基因测序技术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华大基因作为行业先行者,面临着技术研发投入大、商业化路径不清晰等诸多难题。厉伟通过深入研究,敏锐地察觉到基因技术在医疗健康、农业育种等领域的巨大潜力,果断决定投资。松禾与华大的合作始于“克隆猪”项目,尽管该项目因各种原因推广受阻,但松禾资本并未放弃,反而多次追加投资,并利用自身资源为华大对接产业链,整合上下游资源,助力其突破技术瓶颈、拓展市场空间。最终,华大基因于2017年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2022年又分拆华大智造在科创板挂牌上市。
“科技投资不是赌运气,而是需要专业、勇气和耐心。”厉伟在谈及投资理念时这样总结。他认为,专业是投资科技创新的首要条件。科技含量、商业模式和生产流程各不相同,必须依靠专业团队进行分工和研究。例如,上午可能考察尿片企业,关注材料吸水性和舒适性;下午则可能切换到芯片公司,考察信息科学和封装技术。这种跨领域的投资,需要专业团队的支持。
勇气同样不可或缺。科技企业的成长路径往往充满波折,发展路径可能发生偏移。当企业暂时偏离预想方向时,投资人需要坚守初心,保持勇气。厉伟回忆起投资德方纳米的经历,当时创始人孔令涌在实验室里用全新合成方法制成纳米级磷酸铁锂,但在中试线阶段资金紧张。松禾资本及时投入资金,解决了燃眉之急。孔令涌的创业精神让厉伟深受感动,他像钉子一样扎根工厂一线,最终将企业做大做强,成为中国无数创业者的缩影。
耐心则是科技投资的第三大要素。科技含量越高的企业,成长周期往往越长,有的企业从天使轮到上市甚至需要十几年。厉伟强调,投资必须有足够的耐心,才能等到科技企业成长壮大。
截至目前,松禾资本投资的科技企业已超过200家,既有早期参与天使轮投资的上市公司,也有中期加码后爆发的科技明星,如商汤科技、奥比中光、德方纳米等。
厉伟不仅是一位投资人,也是一名创业者。他早期深度参与资本市场的创新,设计发行国内证券市场第一张可换股债券、第一张中长期认股权证,策划操作第一起上市公司收购案。这些经历让他对创业者的不易感同身受。“创业者总是寻着微光,走上那条崎岖不平的险路。没有哪位名将的成功之路不是历经磨难,这很残酷。但我们没有魔法,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厉伟感慨道。
“创业和爬山一样,都是不断攀登高峰的过程。”厉伟说,很多创业者都在攀登心目中的那座山。投资人是创业者的同行者,可以在不同阶段作为补给者或向导提供指导,但最终的上山之路还是要创业者自己去爬。“站在投资人的角度看,第一是欣赏创业者,欣赏其精神;第二是同行者,不断学习、汲取创业者的精神,并传播给其他人。”
2020年,厉伟登顶珠穆朗玛峰,这一经历让他对耐心有了更深的感悟。为了登顶珠峰,他准备了近十年时间,从慢跑到徒步戈壁,再到挑战马拉松和250公里的全球极地长征越野,最终成功登顶,弥补了2018年在海拔8300米处放弃登顶的遗憾。他说,在变化莫测的大环境中,要学会衡量自身能力,时刻保持敬畏,拥有行稳致远的耐心,方能有所收获。
科技创新企业的成长同样需要耐心。厉伟指出,信息技术、光电芯片、航空航天、合成生物、人工智能、材料突破等硬科技领域的发展,都难以脱离长周期的特性。他给松禾资本制定了明确的投资目标,聚焦硬核科技,主要投向三个方向:一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科技;二是以基因检测为主轴的精准医疗;三是主攻创新材料突破。
面对当前全球科技竞争的新形势,厉伟表示,松禾资本未来会继续聚焦数字科技、精准医疗、创新材料等硬科技领域,为创业者的科研成果寻找转化路径,提供资源支持。“我会一直做创业者身边最坚定的‘时间合伙人’,用资本的温度与专业的力量,陪伴更多科技企业走好成长的每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