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德国部分媒体抛出不当言论,声称“中国承接所谓‘脏活累活’致使欧洲陷入困境”。这种观点看似客观,实则是对稀土产业核心逻辑的蓄意混淆,背后隐藏着其不良意图。
稀土,素有“工业维生素”之称,是新能源、芯片、军工等高端产业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2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超过90%的稀土精炼产能由中国掌控。美国83.7%的稀土进口依赖中国,在其153种主战装备中,80%需要依赖中国加工的稀土部件。这一产业格局的形成,并非中国主动争取,而是西方基于短期利益做出的选择。
上世纪90年代至2000年代,西方企业为追求高利润,将稀土冶炼这一高投入环节外包给中国。美国加州芒廷帕斯矿等矿山相继关闭,同时为进入中国市场,西方企业主动转让冶炼技术,以技术换市场,获取低成本供应。当时这种选择看似合理,却导致企业产业链技术流失、产业链断裂,为如今的依赖局面埋下隐患。
将稀土冶炼定义为“脏活累活”,是对该产业的严重认知偏差。稀土分离提纯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领域。到2025年,在全球新增稀土专利中,中国占比高达82%,远超美国的7%。中国拥有的439项独家萃取专利,构筑起坚实的技术壁垒。
在环保方面,中国稀土产业也取得显著进步。自然资源部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国内主要稀土矿区综合回收率达85%,较5年前提升17个百分点。绿色冶炼技术使尾矿处理成本降低40%,彻底摆脱“高污染”标签。
西方在享受数十年中国稀土红利后,开始推动“去依赖”计划。2025年3月,欧盟公布47个战略项目,计划将本土稀土加工能力提升至40%。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8月发布路线图,目标在2035年将风电永磁体非中国供应比例提升至50%。然而现实情况是,当前海外稀土冶炼总产能仅每年5万吨,即便新项目全部投产,新增产能也仅2万吨,与中国产能差距巨大。
欧洲当前困境根源在于短期利益与长期战略失衡。当年放弃冶炼环节追求低成本,如今重建产业链却面临技术、配套、成本三重难题。德国媒体虽呼吁“向中国学习”,却仍将中国成功归咎于“低环保标准”,这种认知矛盾本质是对自身战略自主性丧失的焦虑。
中国稀土主导地位是国家战略与市场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工信部总量调控到全产业链追溯系统,从技术攻坚到绿色转型,数十年持续投入铸就今日产业优势。中国以合理的全球化路径站稳产业链上游,却被指责不公平,这种双重标准背后是全球产业格局重塑带来的适应阵痛。西方若始终回避自身决策失误,执着于话语权陷阱,其“去依赖”计划恐难奏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