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咖啡业领军者星巴克与中国顶级另类资产管理机构博裕投资达成战略联盟,双方宣布共同组建合资公司运营中国区零售业务。这一合作标志着星巴克在华26年发展历程中首次引入本土战略投资者,既是对中国咖啡市场深刻变革的回应,也预示着跨国企业本土化战略进入新阶段。根据协议,博裕投资将持有合资公司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份及品牌所有权,双方基于约40亿美元企业价值达成交易,星巴克中国业务整体估值超130亿美元。
合资公司总部设于上海,将全面接管星巴克在华8011家门店的运营管理。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28日的财年内,星巴克中国新增门店415家,其中第四季度单季扩张183家,展现出逆势扩张的决心。双方设定明确目标:未来十年内将中国门店数量提升至20000家,重点布局中小城市及新兴消费区域。这一战略转向直指当前市场痛点——平价咖啡品牌凭借价格优势在下沉市场快速渗透,对星巴克传统优势领域形成冲击。
市场格局的剧变成为合作催化剂。据行业报告,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现磨咖啡市场规模突破2800亿元,其中9.9-16元价格带产品占据58%市场份额,4.5-8.8元入门级产品增速达65%。反观星巴克所处的30元+高端赛道,2025财年同店销售额下滑1%,客单价连续两个季度下降,第四季度降幅扩大至7%。与此同时,瑞幸咖啡以27152家门店领跑行业,幸运咖、库迪咖啡等平价品牌门店数均超星巴克,形成规模化围剿态势。
博裕投资的本土资源成为破局关键。这家管理规模超345亿元的顶级机构,在消费零售领域布局深远:从参与阿里巴巴雅虎股份回购,到42%-45%控股北京SKP,再到投资极兔快递、网易云音乐等明星企业,展现出精准的行业洞察力。特别在茶饮咖啡赛道,博裕不仅是蜜雪冰城重要股东,更深度参与宁德时代、海天味业等消费巨头IPO,对中国消费者行为模式与渠道网络有着深刻理解。这种本土化基因恰能弥补星巴克在中小城市渠道渗透不足的短板。
星巴克的战略调整早已展开。面对价格战,其推出"三杯49.9元"等促销组合,外卖平台饮品价格下探至20元区间,核心产品降价5元后最低售价23元。产品创新层面,茉莉拿铁、铁观音乌龙拿铁等茶咖系列实现全供应链本土化,推动2024财年即饮业务双位数增长。数字化转型同样加速,外卖服务占比提升至35%,会员体系突破1.2亿用户。此次与博裕合作,将在产品创新、数字化体验、区域拓展三大维度形成协同效应。
合作模式凸显"品牌控制权与本土运营权"的平衡艺术。星巴克通过保留品牌所有权与核心运营标准,确保全球统一的品质与服务体验;博裕则依托渠道资源与市场洞察,主导门店网络扩张与本土化改造。这种架构既避免品牌稀释风险,又充分释放本土资本的执行力。博裕投资合伙人黄宇铮指出:"我们看好星巴克品牌生命力,更看到通过创新体验激活中国市场的巨大空间。"
财务架构设计彰显双方长远布局。130亿美元估值由三部分构成:股权转让收益、40%持股价值及十年期品牌授权收入。这种安排既为星巴克提供现金流支持,又确保其持续分享中国市场增长红利。对于博裕而言,通过控股地位深度参与运营,有望复制其在物流、数据中心等领域的成功投资经验,实现资本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此次合作开创了跨国企业本土化3.0模式。不同于早期简单合资或近期完全出售控制权,星巴克通过"战略控股+品牌授权"的混合架构,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获取本土执行力。这种模式对消费行业具有示范意义,尤其在高端品牌面临平价化冲击的背景下,为跨国企业提供了兼顾全球标准与本土适应的新路径。随着20000家门店目标推进,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格局或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