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大增43.17%,锂电池电解液溶剂龙头企业海科新源(301292.SZ)仍未摆脱亏损局面,但亏损幅度较上年同期有所收窄。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行业持续高增长,带动公司电解液溶剂产品基本实现满产满销,成为推动营收增长的核心动力。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5年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增长均超四成。同期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达504.4GWh,增幅达37.3%。储能市场同样呈现爆发式增长,全球电池储能系统装机量同比激增54%至86.7GWh。受下游市场强劲需求拉动,中国电解液上半年出货量达87万吨,同比增长45%,直接带动溶剂需求增长43.17%。
财务数据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28亿元,较2024年同期-2.14亿元的亏损额明显收窄。毛利率从上年同期的-0.09%提升至2.24%,成为改善盈利的关键因素。公司管理层透露,毛利率提升主要得益于溶剂产品价格回升、降本措施成效显著以及产能利用率大幅提高。其中,降本措施对毛利率改善的贡献度超过价格因素。
生产端数据显示,公司碳酸酯系列产品上半年产能达38.69万吨,产能利用率飙升至99.86%,同比提升16.82个百分点。近期获得的20万吨电解液溶剂及添加剂订单,将进一步巩固其满产状态。为应对持续旺盛的需求,公司正筹划通过技术改造和并购整合提升产能,重点改造市场上技术落后的闲置产能,以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
与行业龙头石大胜华(603026.SH)相比,海科新源在成本控制方面展现优势。公司通过山东、江苏、湖北三大生产基地的布局,有效缩短运输半径降低物流成本。尽管上半年碳酸酯系列毛利率2.75%仍低于石大胜华的8.18%,但公司强调这主要源于产品结构差异,实际综合成本差距并不显著。特别是在产能利用率持续维持高位的情况下,其成本控制能力已跻身行业前列。
管理费用的大幅削减同样助力亏损收窄。前三季度管理费用同比下降53.04%至5109.52万元,主要系上年同期存在停工损失等非经常性支出。不过分析师指出,单纯依靠降本措施提升盈利的空间有限,溶剂价格回暖才是扭亏的关键。
对于行业价格走势,公司管理层表现出乐观预期。尽管当前行业名义产能庞大,但实际有效产能集中于头部企业,大量新建产能因技术不达标或未投产而成为无效供给。结合行业已连续多年亏损的现状,预计溶剂价格将逐步回归合理盈利区间。不过具体涨幅和反弹时间仍存在不确定性,这与石大胜华预计下半年价格维持低位震荡的判断形成对比。
在巩固主业的同时,海科新源正加速布局固态电解质等新材料领域。公司已将固态电池材料纳入核心发展战略,同步推进氧化物、硫化锂、凝胶电解质等多条技术路线研发。其中氧化物固态电解质中试线正在建设,高纯硫化锂处于小试样本测试阶段,其他产品尚在实验室开发。虽然已有部分企业实现固态电解质量产,但公司承认当前业务仍处于技术储备阶段,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化收入。
客户资源开发方面,公司表示已与多家客户建立对接,但受保密协议限制暂不便披露具体信息。其战略定位为多路线并行研发,待市场技术路线明朗后将集中资源推进优势领域。这种"广撒网"的研发策略,既体现了对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不确定性的谨慎,也展现出抢占未来制高点的决心。
二级市场对公司的转型尝试给予积极回应。截至10月31日,公司股价年内累计涨幅达177.14%,当日更是以17.69%的涨幅收于36.25元/股。这种表现既反映了市场对新能源材料行业的持续看好,也包含了对公司第二增长曲线的预期。不过分析人士提醒,在固态电解质业务尚未贡献实质性收益的情况下,股价快速上涨可能蕴含过度乐观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