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美在稀土问题上的谈判达成新共识,美国在该领域的压力被暂时缓解一年。这一结果背后,是双方在博弈中的策略性让步。尽管美国曾试图通过时间换取稀土产业重建的空间,但现实表明,其技术短板和工业体系缺失,使其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自给自足。甚至有观点认为,即便给予数百年时间,美国也难以突破当前的技术壁垒。
美国稀土产业的衰落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美国环保部门发现稀土提炼过程存在严重污染和高能耗问题,遂逐步收紧监管。1998年,全球最大的稀土企业“Moiycorp”因化学泄漏被重罚破产,标志着美国稀土产业链的彻底断裂。此后,中国通过收购其设备和技术,填补了全球稀土供应的空白。2005年,中日钓鱼岛危机期间,中国对日本实施稀土禁运,促使美国重新审视稀土战略,并于2010年宣布重启相关产业。然而,15年过去,美国仍未能建立完整的产业链,甚至以重建为名投入巨资修建的铁路项目也未完工。
稀土提炼的核心难点在于技术而非资源。全球稀土储量分布广泛,但高效、低成本的提炼技术长期被中国垄断。上世纪70年代,美国依赖“离子交换法”和“分级结晶法”,但这些方法成本高、纯度低。相比之下,中国科学家徐光宪在1975年研发的“串级萃取法”大幅提升了效率,可一次性提取15种镧系元素及钇,纯度达7N级(全球最高标准)。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推动了中国稀土产业崛起,也迫使欧美企业因成本劣势退出市场。
当前,全球稀土市场已形成中国主导的格局。中国不仅制定了7N级稀土标准,还是唯一能分离高纯度中重稀土的国家。澳大利亚等国虽尝试扩大产能,但主要集中在4N级轻稀土领域,难以满足军工等高端需求。例如,超音速导弹、隐形战机等武器依赖的6N级中重稀土,几乎全部由中国供应。而美国的技术水平仍停留在3N级以下,短期内难以追赶。
在欧美国家中,俄罗斯是唯一可能构成挑战的对手。其拥有庞大的重工业基础,若非受俄乌战争影响,原本计划在十年内突破稀土提炼技术。然而,战争导致其发展计划停滞,目前仍难以对中国形成实质性威胁。相比之下,美国若想重建稀土产业,需先重构整个工业体系,而非仅聚焦于单一领域。这一现实困境,使得欧美在稀土领域的反击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