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力设备领域,思源电气与阳光电源的发展路径呈现出诸多相似之处。二者均以电网设备业务为起点,随后逐步涉足储能领域。不过,阳光电源业务相对聚焦,主要围绕逆变器展开;而思源电气的核心产品更为多元,涵盖变压器、开关、互感器、电容器等电网常见设备。
思源电气的创业历程堪称电网产业链中的白手起家典范。1993年,几位上海交大毕业生凭借6万元启动资金创立了这家公司。2002年,公司通过改制濒临破产的如皋电压电器厂,将其纳入旗下作为子公司,正式进军高压电器领域,这一发展模式与特变电工存在一定相似性。
上市后的思源电气开启了快速扩张之路。2004年,公司成功布局电力电容器和GIS设备,这两类产品均为电力自动化的关键部件。2013年,通过收购东芝变压器,思源电气补齐了超高压变压器领域的短板,至此完成了从传统开关、变压器到控制类二次设备的输配电全链条产品布局。
在储能领域,思源电气于2011年切入市场,2020年起加速发展,2024年更是投入10亿元建设储能生产线。尽管与宁德时代、阳光电源等巨头相比,这一投入规模看似有限,但作为行业新进入者,其发展态势仍值得关注。今年,思源电气股价表现亮眼,接近翻倍,而同级别的平高电气和许继电气则未出现如此显著的涨幅。
从业绩表现来看,思源电气今年同样交出了优异的成绩单。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38亿元,同比增长3%;归母净利润达22亿元,同比增长47%,利润规模已超过去年全年。仅第三季度,公司便实现营收53.3亿元、净利润9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海外市场的出色表现成为思源电气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尽管三季报未披露海外收入具体数据,但今年上半年,公司海外营收达2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9%,且海外业务毛利率高达35%,显著高于国内市场。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海外业绩实际源于去年订单,因设备行业收入确认周期较长,今年才得以体现。与此同时,今年1-8月,我国电力变压器出口同比增长51%,其他电力设备出口也表现良好,思源电气有望从中受益,未来几个季度海外订单收入确认后,业绩表现值得期待。
在储能业务方面,思源电气与阳光电源具备天然优势。作为电站或电站部分项目的参与者,二者在电网侧布局储能更为便捷,而纯电池企业如宁德时代则面临一定劣势。不过,特变电工虽也布局了储能业务,但因背负光伏业务包袱,发展步伐相对谨慎。相比之下,思源电气虽将储能作为战略重点和第二增长曲线,但目前规模仍有限,且公司重心仍倾向于传统业务。
电网招标市场的出色表现印证了思源电气传统业务的强劲竞争力。今年,公司中标金额超过3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0%,成为业绩的中流砥柱。
盈利能力方面,思源电气在行业内表现突出。公司毛利率达32.3%,净利率达16.4%,显著高于平高电气、许继电气等同行。即便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国电南瑞相比,其毛利率和净利率也分别高出5.8个百分点和3.5个百分点;与电力设备老大哥特变电工相比,优势更为明显,后者毛利率仅18.5%,净利率仅7%。
思源电气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其高端产品上,尤其是GIS开关(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该产品技术含量极高,集成了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互感器、避雷器等多类设备。国内市场中,仅有平高电气和思源电气的产品达到较高水平。今年,公司推出的750kV GIS设备一经上市便中标3.5亿元项目,彰显了其技术实力。
高端产品的成功离不开持续的研发投入。去年,思源电气研发费用达11亿元,且每年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今年三季报显示,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9%。大量研发资源集中投入于少数核心产品,推动了公司的高端化转型。
随着电网升级进入智能电网阶段,思源电气的核心产品电压等级已扩展至500千伏-1000千伏。凭借GIS和直流断路器等高端产品,公司在去年特高压项目招标中脱颖而出,中标金额达22亿元,今年中标规模更是持续攀升。
智能电网领域被视为电力设备企业的未来突破口。尽管储能业务成为行业布局热点,但并非所有企业都适合大规模发展。特变电工、国电南瑞、平高电气、许继电气等企业虽均涉足储能,但更多将其作为辅助业务。未来,智能电网相关的电站、输变电、继电保护、配电自动化等领域将成为战略新兴业务的重点方向,增长潜力巨大。
电网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正在加快。根据国家电网规划,到2027年,55%的变电站将完成数字化改造;到2030年,电站、输变电和配电产业将全面实现数字化和自动化覆盖。这一趋势为电力设备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外资对电力企业的看好也体现在市场表现上。思源电气因境外投资者持股比例突破监管红线28%,于7月份被深港通暂停接受买盘,成为今年首家触发外资限购机制的A股公司。
尽管思源电气发展势头良好,但股价经过大幅上涨后,估值合理性成为投资者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