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从被动到主动:中国暂停采购澳洲铁矿,定价权争夺迎来关键转折

   时间:2025-10-29 00:46:00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一场静默却影响深远的资源博弈正在全球铁矿市场悄然展开。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中国一改往日被动接受价格的模式,以“暂停采购”的果断行动,将澳大利亚铁矿巨头推至谈判桌前。这场看似突发的市场动作,实则是中国钢铁产业多年布局后的战略反击。

长期以来,澳大利亚凭借铁矿石储量丰富、运输成本低的优势,主导着全球铁矿定价权。中国钢铁企业虽占据全球六成以上的铁矿石需求,却在价格谈判中几乎没有话语权。每年数百亿美元的采购合同,换来的却是成本居高不下、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的困境。这种“买方无权定价”的怪圈,不仅挤压了钢铁行业的生存空间,更通过产业链传导,推高了建筑、汽车、机械等下游行业的成本。

供应多元化的成效在2023年集中显现。当澳大利亚铁矿石价格再次突破每吨140美元时,中国钢铁企业首次集体暂停采购。这一举动立即引发连锁反应: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力拓等巨头股价单日下跌8%,标准普尔全球铁矿石价格指数单周跌幅达12%。更关键的是,市场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作为买方的定价能力——这个曾被视为“价格接受者”的市场,如今已具备影响全球价格走势的实力。

谈判桌上的博弈焦点已从单纯的价格争议,升级为定价权体系的重构。中国提出的“合理价格区间”和“灵活结算方式”两大诉求,正在改变延续二十年的铁矿贸易规则。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支持下,中企与巴西、南非等国的铁矿石交易中,人民币结算比例已从2018年的5%提升至2023年的32%。这种货币结算方式的转变,不仅降低了汇率风险,更使中国在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掌握了更多主动权。

这场资源博弈的深层影响,在于重构了全球铁矿市场的权力结构。澳大利亚矿业协会的报告显示,2023年澳大利亚铁矿石对华出口占比从82%降至67%,而巴西、南非等国的市场份额相应提升。价格形成机制也在发生变化:过去由三大矿企单方面定价的模式,正逐步转向由中国需求、多国供应、货币结算方式共同决定的复合定价体系。

对于中国钢铁产业而言,这场变革带来的不仅是成本降低。当每吨铁矿石采购成本下降20美元时,意味着一家年产量千万吨的钢厂,年利润可增加2亿美元。更重要的是,产业链下游的制造业获得了更稳定的成本环境,这为汽车、家电等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提供了支撑。世界钢铁协会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钢铁行业利润率已从2021年的3.2%回升至6.8%,接近国际平均水平。

这场静默的胜利,标志着中国在全球资源市场中的角色转变。从被动接受价格到主动参与规则制定,从单一依赖到多元布局,中国用十年时间完成了战略转型。当澳大利亚矿企代表首次主动提出“建立长期价格协商机制”时,世界已经清晰看到:全球铁矿市场的权力天平,正在向更均衡的方向倾斜。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