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机器人行业因一则企业解散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据多方信源证实,成立不足半年的明星企业一星机器人已进入解散程序,吉利系核心团队成员已陆续撤出。这家背靠吉利集团、由李书福之子李星星实际控制的新兴企业,其突然解散引发市场对吉利战略布局的深度解读。
公开资料显示,一星机器人于今年5月注册成立,8月完成首轮"亲友团"融资,9月即宣布获得数亿元种子轮投资。投资方阵容堪称豪华,除曹操出行、晶能微电子等吉利关联企业外,BV百度风投、同创伟业等知名机构均参与其中。这种"吉利系"主导的融资结构,曾被视为集团布局具身智能领域的重要信号。
企业解散前夕,一星机器人已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技术团队汇聚上海AI Lab研究员丁琰、复旦大学姜育刚教授团队等学术精英,8月还获得投资方追加投资意向,9月订单量持续攀升。但国庆假期后,员工突然接到解散通知,这种戏剧性转折令业界震惊。CTO丁琰在社交平台更新的履历信息,证实其任职时间确为2025年6月至10月。
深入分析发现,一星机器人解散与吉利集团战略调整密切相关。作为实控人,李星星虽持股65.66%,但吉利实际控制人李书福的产业布局更具决定性影响。今年9月,力帆控股向奔驰数字技术转让1.35亿股千里科技股份,涉及金额13.42亿元,显示跨国资本对吉利系企业的认可。千里科技凭借"AI+车+机器人"定位,已构建起覆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完整技术体系。
业务重叠成为关键矛盾点。一星机器人专注的具身智能领域,与千里科技的核心业务存在显著交集。前者致力于工业场景下的机器人任务分解与数据采集,后者通过机械臂VLA模型与端到端智驾模型的框架共享,实现技术复用。这种定位差异导致资源分配冲突,在吉利集团"厘清业务定位"的战略要求下,整合成为必然选择。
吉利智能驾驶板块的重组早有预兆。今年6月,由吉利、旷视科技等共同成立的重庆千里智驾,整合了吉利研究院、极氪智驾等核心资源。原华为车BU总裁王军的加盟,更被视为行业格局调整的重要标志。千里科技10月16日正式递交港股上市申请,标志着其资本化进程进入快车道,与一星机器人的独立发展路径形成鲜明对比。
李星星的创业历程颇具代表性。自2012年担任吉利控股监事以来,其先后主导车多多、车小多等金融项目,2020年创立的耀宁科技已从吉利零部件中心独立。2022年入主澄星股份后,虽经历安全事故与业绩波动,仍带领企业实现2025年上半年扭亏为盈。这些经历显示,二代接班者的资源优势并不等同于创业成功保障。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一星机器人解散本质是吉利集团的战略选择。在具身智能这个高投入、长周期赛道,集团选择将资源集中于更具协同效应的千里科技。后者不仅获得李书福公开站台支持,其"AI+车"定位与吉利主业结合更紧密,技术迁移路径更顺畅。这种调整反映出传统车企在智能化转型中的资源优化逻辑。
随着千里科技港股上市进程推进,吉利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逐渐清晰。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引入战略合作伙伴,集团正构建以智能驾驶为核心的产业生态。一星机器人的退出,标志着吉利在机器人赛道完成首次战略聚焦,为后续发展腾出关键资源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