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呈现结构性分化特征。非私营单位年均工资达124110元,较上年增长2.8%;私营单位年均工资为69476元,同比增长1.7%。统计部门特别说明,可比口径计算已剔除物价波动及第五次经济普查带来的统计范围调整影响,此次普查将更多小微企业纳入统计体系,使数据覆盖更全面。
工资构成方面,统计口径包含劳动者实际获得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现金收入,同时涵盖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保基金及住房公积金等项目。从单位性质看,国有、集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等非私营法人单位,其平均工资水平显著高于私营单位。
分区域观察,31个省份中非私营单位年均工资超12万元的有9个省份。上海、北京以绝对优势领跑全国,两地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及总部经济的集聚效应,催生了大量高薪岗位。私营单位工资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高度契合。
省内差异同样显著。安徽省会合肥非私营单位年均工资达122162元,成为全省唯一突破12万元的城市;山西省会太原以113002元居全省首位,是省内唯一超10万元的设区市。这种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的收入落差,在多省份呈现相似特征。
行业差距持续存在。全国层面,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研技术服务三大行业连续占据工资榜前三。但省级数据显示,金融业在14个省份的非私营单位中居首位,信息技术业在7个省份领跑,采矿业则凭借资源优势在8个省份拔得头筹,另有3个省份将其列为第二高收入行业。
统计方法论层面,可比口径调整包含双重考量:既通过价格指数消除通胀影响,又借助经济普查扩大统计覆盖面。此次普查新增的统计单位主要集中于小微企业领域,使得工资数据更能反映市场全貌。对于私营单位4.0%的可比口径增长率,分析认为这既包含实际工资提升,也包含统计范围扩大的综合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