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格局正因一种曾被视作“废料”的金属悄然改变——钍。这种元素在稀土开采过程中常被当作副产品丢弃,如今却成为中国握在手中的一张“王牌”。数据显示,全球已探明的钍资源中,74%集中在中国,远超稀土34%-38%的占比。更关键的是,中国无需额外开采钍矿,仅在提炼稀土时便可同步分离,成本之低令国际能源企业望尘莫及。这意味着,无论其他国家储量多少,若想获取可用的钍资源,终将绕不开中国的产业链。
钍的能源价值堪称“颠覆性”。1吨钍的发电量相当于350万吨标准煤,内蒙古已探明的钍矿储量足够14亿人使用200年,全国总储量更可支撑千年需求。对比其他国家,美国钍矿分离难度是中国的3倍,印度连稀土粗加工技术都未掌握,欧洲直到近年才启动钍能研究,而中国已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可商用设备。这种差距在核能领域尤为明显:甘肃武威戈壁滩上的2兆瓦钍基熔盐堆,自去年6月满功率运行以来,仍是全球唯一能长期稳定工作的钍堆。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报告中直言,中国在该领域至少领先全球10年。
与传统核电站相比,钍基熔盐堆的突破性设计令人惊叹。它无需大量水冷却,可建在沙漠等干旱地区;运行无需高压,若发生意外,底部“冷冻塞”会自动融化,熔盐流入安全罐,彻底杜绝泄漏风险。更颠覆的是,它支持“不停机加料”,传统核电站每年需停运1-2个月更换燃料,而钍堆可连续运行数年,效率提升数倍。这种技术已应用于国防领域——据船舶领域论文推测,中国第三艘航母可能采用钍基熔盐堆动力系统。其体积仅为传统核反应堆的三分之一,动力更强,维护周期延长至一年,成本降低40%。反观美国,两年前才启动钍堆舰船研究,目前仍在计算机模拟阶段,尚未制造实物。
民用领域的变革同样迅速。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去年试点钍堆供电后,矿业公司电费从每度0.5元降至0.12元,月均节省超200万元;居民家庭电费减半,每月从80元降至30余元。按照规划,2030年商业化钍堆建成后,电费可能降至每度0.05元,家庭用电、工业生产成本将大幅下降。从国家战略层面看,若用钍能替代一半进口能源,每年可节省相当于3个三峡工程的资金,彻底摆脱能源进口依赖。
哪些行业将率先受益?能源业首当其冲。武威今年将开建10兆瓦钍堆电站,未来几年示范堆落地后,传统火电站或将面临淘汰。中国年耗煤40亿吨,若钍能替代10%,每年可减少4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加速“双碳”目标实现。新能源汽车领域,钍堆生产的绿氢将改变能源结构——一座10兆瓦钍堆日产绿氢可满足500辆新能源汽车需求,未来“加油”可能变为“加氢”。海运业同样迎来变革,钍堆驱动的货轮每年可节省8000万元燃油费,全球航运碳排放减少30%。
从稀土废料到能源“王牌”,钍的逆袭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坚守。在戈壁滩的风沙中,在实验室的灯光下,他们将“不可能”变为现实:让熔盐堆在荒漠稳定运行,让“不停机补燃料”从设想成为常态。这种突破并非偶然,而是国家对长远未来的战略投入——当科研人员获得充足时间与资源攻坚,当国家愿意为技术突破等待,曾经的“废料”终将化作能源安全的钥匙,被牢牢握在中国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