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证监会官网披露的审核反馈信息显示,中邮证券另类投资子公司拟拓展业务范围,引发市场关注。此前,该子公司申请材料经监管部门接收后,历经8个月终于迎来反馈意见。监管层针对此次业务范围调整,提出两项关键要求:一是需详细论证业务扩展的可行性,二是需说明现有人员配置能否支撑新增业务开展。
根据现行规定,证券公司设立另类投资子公司是参与科创板及部分创业板IPO保荐业务的前提条件。2024年5月新规实施后,另类子公司的投资边界进一步拓宽,涵盖非上市公司股权、大宗商品、新三板公司及衍生品等领域,同时获准开展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业务。中邮证券另类子公司目前仅限于创业板、科创板项目跟投,此次申请扩展业务范围,折射出券商另类子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监管反馈意见聚焦两大核心问题。其一,证监会指出中邮证券近年来保荐项目及跟投项目数量有限,且多为集团关联方项目,要求补充论证业务扩展的可行性。其二,针对公司计划在业务范围扩大后配备7至10名员工的方案,监管要求详细说明现有人员结构、兼职情况,以及新增业务后具体岗位安排,并评估人员配置能否保障子公司平稳运营。
2022年11月,中邮证券获准设立另类投资子公司,但业务范围受限。2025年2月,该公司提交变更业务范围申请,直至近期收到监管反馈。此次反馈体现了监管层“放管结合”的审慎态度,既鼓励创新发展,又强调合规管控。作为中国邮政集团绝对控股的证券子公司,中邮证券近年来依托集团资源强化“自营+协同”模式,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0.33亿元,同比增长27.33%;净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127.05%。不过,其投行业务发展相对薄弱,2023年以来仅完成2个股权融资项目。
从行业层面看,券商另类子公司已从单一的科创板跟投向多元化投资转型。目前,另类子公司成为证券公司以自有资金开展直接投资的重要平台,业务覆盖股权投资、战略配售、基金投资等领域。其中,股权投资业务成为发展重点,多家券商通过“投资+投行+投研”模式,加强对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例如,中信证券、中金公司等头部机构通过“先股权投资,后战略配售或保荐上市”的模式,完成多个投资案例。
然而,行业分化现象显著。截至2025年9月,全行业107家券商共设立84家另类子公司,多数仍局限于“两板”跟投业务。部分机构因较早切入股权投资领域,已形成成熟发展模式;另一些机构则处于前期投入阶段,净利润尚未转正。市场环境变化也促使券商另类子业务调整策略,2025年上半年证券业LP认缴出资金额为13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7亿元有所下降。华西证券、国都证券等多家机构对旗下另类子公司进行减资,而财达证券等少数机构则选择增资。
中邮证券董事长、总经理龚启华此前公开表示,公司将通过差异化发展路径打造特色精品券商。在投行业务方面,提出深化“投行+商行”“投行+保险”等协同模式,整合客户信息、网点渠道及产品组合资源,同时强调打造承揽承销、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核心能力,服务优质央企战略客户,形成专精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业内人士分析,另类投资业务虽呈现多样化趋势,但国内机构仍集中于股权投资和不动产投资领域。随着经济转型升级、资本市场开放及注册制全面落地,特殊机会投资、境外投资、并购重组及REITs等业务将迎来发展机遇。不过,当前市场环境下,券商另类子业务更倾向于Pre-IPO策略,投资谨慎性提升,整体扩张步伐有所放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