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AR技术的融合,正为消费电子市场开辟出一片全新的蓝海。据行业预测,到2025年,中国AI/AR眼镜的年出货量有望突破90万台,市场规模直指千亿级。在这场技术革命中,国内厂商正以惊人的速度追赶国际巨头,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了超越。
在双11购物节前夕,国内AI眼镜市场迎来了一波新品发布潮。其中,影目科技推出的INMO GO3凭借其独特的美学设计和强大的功能,迅速成为市场焦点。这款新品在首发三天内,全渠道预订量便突破2万台,预订金额超过5000万元,展现了消费者对AI眼镜的浓厚兴趣。
影目科技CEO杨龙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AI眼镜的普及需要兼顾颜值与实用性。他指出,meta的Ray-Ban Display之所以能够大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时尚的设计。而国内厂商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在提升产品时尚性的同时,确保功能的实用性和稳定性。
INMO GO3的设计理念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与传统的智能眼镜相比,GO3摒弃了笨重的黑色边框,将核心器件集成在镜腿上,光机则巧妙地隐藏在镜框中间,使得镜腿更加轻薄。杨龙昇透露,GO3的镜腿采用了消费电子工艺,而镜框则采用了纯CNC五轴精雕工艺,生产工艺更为复杂。未来,影目还计划以季度为单位推出不同框型和配色的GO3,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在功能方面,影目INMO并没有盲目追求“大而全”,而是选择了聚焦核心场景。杨龙昇认为,对于一款AI眼镜来说,续航和翻译功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GO3在续航方面进行了优化,功耗仅为友商的一半左右。同时,内置的端侧模型使得翻译准确率高达98%,支持9种语言的离线翻译,满足了商务场景下的实时翻译需求。
从全球市场来看,中国AI眼镜市场在品牌数量和产品迭代速度上均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在销量上,国内品牌仍难以与meta等国际巨头相抗衡。杨龙昇指出,这主要是因为国内厂商在供应链定义上相对较弱,难以像meta那样要求合作方按照其要求定制产品。不过,他也强调,国内厂商在生产速度和量产良率上具有明显优势,这将成为未来竞争中的关键。
面对小米、阿里等巨头的入场,杨龙昇表示欢迎。他认为,大厂的加入虽然会分流一部分用户,但也会教育更多用户了解AI眼镜,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据他透露,小米AI眼镜的上市为影目带来了三倍的流量,其中一半被小米自己吸收,另一半则流向了影目等创业公司。这表明,在AI眼镜市场,消费者并不会轻易为品牌买单,而是更看重产品的实际体验。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影目科技选择了稳健的打法。杨龙昇表示,公司今年收入预计近两亿元,较去年增长近三倍。如果最后一个季度表现良好,公司有望实现盈亏平衡。这将使影目成为业内首家实现盈利的AI/AR眼镜企业。
对于未来,杨龙昇有着清晰的规划。他透露,影目科技计划在三年内上市,目前新一轮融资已经在交割中,预计年底将正式公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成熟,AI眼镜有望成为消费电子市场的新宠儿,而影目科技则有望在这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