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加速迭代的浪潮中,铜基新材料作为支撑产业升级的核心基础材料,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窗口期。江西江南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3124.SH)凭借技术沉淀、客户网络与规模优势,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实现营业收入48.21亿元,同比增长17.4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06亿元,同比增长7.38%,其中二季度净利润环比增长88.97%,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
作为国内铜基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江南新材的核心产品矩阵已形成显著竞争优势。其铜球系列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首位,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37.75亿元,同比增长8.70%,占总收入比重达78.30%。该产品采用微晶磷铜技术,含铜量超过99.93%,晶粒尺寸小于50μm,性能指标优于行业标准,成为高密度互连板(HDI)和18层以上高多层板制造的关键材料。根据中国电子电路行业协会(CPCA)数据,江南新材在铜球厂商中连续多年排名第一,行业集中度提升与技术壁垒增强为其市场份额扩张提供了双重保障。
氧化铜粉业务成为公司增长的新引擎。2025年上半年,该系列产品实现营收8.32亿元,同比增长50.95%,主要受益于AI算力基础设施、汽车电子和高速光模块等领域对高阶PCB(如IC载板、柔性电路板)的需求激增。氧化铜粉在光伏电池板镀铜和复合铜箔制造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潜力逐步释放,若技术成熟并实现规模化生产,需求有望进一步爆发。公司通过持续研发投入,已开发出适用于极端工艺环境的电子级电镀铜源,产品纯度达到99.99%,满足高端制造的严苛要求。
高精密铜基散热片业务则呈现爆发式增长。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8,411.23万元,同比增长596.16%,主要应用于PCB埋嵌散热工艺、功率半导体散热和服务器液冷散热等领域。随着AI服务器算力需求提升和新能源汽车电子化趋势加速,大功率PCB功能设计对散热材料的性能要求日益严苛。江南新材通过纳米级铜基复合技术,将热导率提升至400W/m·K以上,成为国内少数能满足5G基站和数据中心散热需求的企业之一。尽管该业务目前收入占比较小,但其增长潜力已被多家机构列为重点跟踪领域。
江南新材的竞争优势源于技术、客户与产业链的三重护城河。在技术研发方面,公司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56.87%,累计获得授权专利97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主导或参与制定2项国家标准、2项省级团体标准及2项行业协会标准。其研发的“低温熔炼-气相沉积”工艺,将氧化铜粉制备能耗降低30%,产品杂质含量控制在0.001%以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客户网络覆盖全球一线PCB制造商,包括鹏鼎控股、东山精密等行业巨头。公司通过“技术绑定+快速响应”模式,与头部客户共建联合实验室,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至3个月以内。例如,为满足某国际客户对服务器液冷散热片的需求,江南新材在45天内完成从材料设计到量产的全流程,巩固了战略合作关系。
区位与规模优势进一步强化竞争力。公司鹰潭基地毗邻亚洲最大铜冶炼基地——贵溪江铜基地,原材料采购半径不足50公里,年节约物流成本超2,000万元。依托当地完善的铜产业配套,公司与周边20余家专业加工企业形成协同网络,实现从铜原料到成品的闭环生产。目前,公司铜球年产能达12万吨,氧化铜粉年产能3万吨,均位居行业首位,规模效应显著。
行业趋势为江南新材提供了持续成长的动力。根据Prismark数据,2025年全球PCB市场产值预计达790亿美元,同比增长6.8%,其中高阶HDI板和高多层板需求增速分别达14.2%和18.5%。AI服务器和数据中心建设拉动高层数、高频高速PCB需求,其单机价值量是普通服务器的5至8倍;汽车“新四化”则推动车载雷达、智能座舱等模块的PCB用量大幅增长。这些变化直接带动了对高性能铜基新材料的需求,而江南新材的核心产品正是满足这些需求的关键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