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着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邮轮、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及深海油气生产平台等高端装备的研发与应用。这一战略方向为中国船舶工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十四五”期间,中国造船业三大核心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持续领跑全球。其中,中国船厂承接的新船订单占全球总量的64.2%,较“十三五”期间提升15.1个百分点。这一成绩不仅体现了中国造船业的规模优势,更反映了其国际竞争力的显著增强。
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中国造船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结构也在持续优化。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中国造船完工量占全球总量的51.7%,修正总吨(反映船价和产值)占比达47.2%,较“十三五”末分别提高8.6和11个百分点。全球造船业前10强中,中国有6家企业同时位列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榜单。
高端装备的突破成为“十四五”期间中国造船业的亮点。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和15万吨级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相继交付,标志着中国深海养殖技术迈入世界前列。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最大钻探深度达11000米,创全球之最;新一代破冰调查船“极地”号和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的交付,进一步拓展了我国海洋科考的全海深、全海域能力。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彦庆指出,“十四五”期间,中国造船业的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总装制造集群正从单一生产向设计、配套、服务等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转型。这种深度融合的模式不仅提升了产业效率,也吸引了更多国际船东选择与中国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
李彦庆强调,智能化和高端化是这五年中国造船业的显著特征。从重大海洋装备技术的突破到一系列全球首制绿色产品的问世,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和国际合作始终是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例如,全球首制的智能船舶、低碳环保型LNG运输船等,均体现了中国造船业在技术前沿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