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美妆原料市场正经历复杂考验,2025年成为国际企业突破瓶颈的关键节点。在化工行业整体承压、汇率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头部原料商虽面临业绩震荡,却通过差异化战略在细分领域实现突围,中国市场的科学化转型与神经学美容新赛道成为核心战场。
货币汇率波动成为跨国企业盈利的“隐形杀手”。2025年上半年,欧元兑美元累计涨幅达13.86%,导致多家企业财报呈现“账面增长、实际下滑”的悖论。科莱恩护理化学品业务虽整体营收下降4%,但其美妆原料板块LMC凭借精准定位本土品牌与中国项目,实现逆势增长;禾大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消费者护理产品销量显著提升,头发护理表活、香精香料等品类贡献突出。
中国市场的理性回归倒逼原料商升级研发体系。帝斯曼-芬美意观察到,消费者从“成分热炒”转向“科学验证”,要求原料企业提供完整的皮肤生物学靶点、机制研究及临床数据。这种转变虽抬高了市场门槛,却为具备科研实力的国际企业筛除了低质竞争者。德之馨中国区总监劳树权坦言:“客户对功效的要求更高,但价格敏感度依然存在,这迫使我们在创新效率与成本间寻找平衡。”
神经学美容成分的爆发式增长,标志着美妆行业从功效竞争迈向感官升级。英敏特数据显示,2019-2023年全球情感益处类产品数量激增47.9%,其核心逻辑源于“脑-皮肤轴”理论——情绪波动通过神经递质直接影响皮肤状态。禾大推出的CALMOSENSINE™成分,通过抑制肌肉收缩与刺激内啡肽合成,实现抗皱与舒缓双重功效;科莱恩LMC的GlowCytocin™则模仿恋爱状态,激活催产素受体以提升皮肤光泽度与弹性。
长周期投入与体系化创新成为跨国企业的护城河。劳树权透露,德之馨的热门成分从研发到市场推广需5-10年,其分子库储备的17000种成分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市场需求”的闭环模式,实现技术储备与商业化的精准对接。科莱恩LMC的700多个肽类分子库与帝斯曼-芬美意的CORNEOCARE™平台,均围绕表皮屏障与衰老细胞展开深度研究,确保成分功效的实证支撑。
本土化战略加速国际企业的中国适配。科莱恩在中国本土化产能占比达50%,原材料本土供应率超80%,其LMC业务甚至开发出以江苏太子参为原料的活性成分。与此同时,企业通过科学传播服务体系强化市场信任——每款原料均配备完整的国际期刊研究背书,德之馨还为客户提供知识产权壁垒构建与市场解释服务,形成从技术研发到商业落地的全链条支持。
面对中国市场个性化与科学化的双重需求,国际原料商正通过技术储备、基础研究深化与本土化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这种以科学本质为驱动的研发模式,不仅帮助企业穿越产业周期,更推动全行业从流量追逐转向价值创造,为美妆原料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