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从灯泡厂到半导体龙头:山东大叔15年磨一剑,改写全球碳化硅产业版图

   时间:2025-10-10 18:25:16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从济南灯泡厂的一名普通工程师,到执掌中国碳化硅材料领军企业的掌门人,宗艳民用三十余年时间完成了一场跨越行业的技术突围。这位被业界称为“碳化硅追光者”的企业家,带领天岳先进从一家工程机械代理商转型为全球半导体材料领域的重要力量,其创业轨迹折射出中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的崛起之路。

1987年,23岁的宗艳民从山东轻工业学院硅酸盐系毕业,进入济南灯泡厂担任技术工程师。彼时正值中国制造业起步阶段,这位材料专业高材生在工厂车间里度过了15个春秋。2002年灯泡厂倒闭时,38岁的宗艳民手持失业证站在人生十字路口,却意外开启了影响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的征程。

转型工程机械代理商期间,宗艳民展现出技术型商人的独特基因。他在代理沃尔沃挖掘机的同时,投资建设了具有设备翻新能力的再制造工厂,通过技术创新将旧机性能提升至新机水平。这种“技术赋能商业”的模式使其企业年销售额突破30亿元,更让他在工程机械黄金期积累了原始资本。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代理商始终保持着材料学家的本色——在公司停车场内,一座2000平米的实验室悄然运转,成为后来碳化硅产业化的技术孵化器。

2010年,一次偶然的技术交流改变了企业走向。当得知山东大学蒋民华院士团队突破碳化硅单晶培育技术却面临产业化困境时,宗艳民当即决定投入全部身家。这个决定背后,是这位企业家对技术价值的深刻认知:“如果让蒋院士毕生研究的成果束之高阁,中国将错失半导体材料领域的战略机遇。”

碳化硅材料的产业化之路充满坎坷。从2010年到2016年,天岳先进连续六年处于技术攻坚期,累计投入超5亿元研发资金。实验室里,研发团队在2300℃高温下反复试验,通过调节坩埚结构与保温材料配置,破解了碳硅原子220种晶型中仅1种可用的世界级难题。期间,不合格的碳化硅衬底被制成“莫桑钻”珠宝维持企业运转,这段“卖珠宝养芯片”的往事,成为中国半导体材料人执着精神的生动注脚。

转折点出现在2018年。特斯拉Model 3采用碳化硅逆变器引发行业震动,中美科技竞争导致的供应链断供危机,更让国内企业将目光投向本土供应商。已实现6英寸碳化硅衬底量产的天岳先进抓住机遇,先后斩获无线电探测、5G通信等领域的订单,2019年更获得华为哈勃投资1.1亿元战略注资,估值在一年内暴涨十倍。

2022年登陆科创板的天岳先进,如今已成长为全球导电型碳化硅衬底市场前三的供应商,产品进入英飞凌、博世等国际巨头供应链。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同比增长41.37%至17.68亿元,净利润实现扭亏为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6英寸产品以低于竞争对手50%的成本优势,成功截胡原本属于Wolfspeed的市场份额。

与天岳先进崛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碳化硅行业昔日霸主Wolfspeed的陨落。这家曾占据全球60%市场份额的美国企业,因盲目扩张8英寸产能遭遇市场寒冬。其新建工厂产能利用率不足两成,8英寸晶圆良率长期徘徊在40%,导致单片成本高达1.7万美元。当欧美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时,Wolfspeed的产能扩张战略沦为沉重包袱,最终在2025年6月申请破产重组。

中国企业的技术突破正在改写产业规则。天岳先进在保持6英寸产品性价比优势的同时,已实现8英寸产品量产,并在慕尼黑半导体展上全球首发12英寸碳化硅衬底。这种“尺寸跃迁”与“成本管控”的双重突破,标志着中国企业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领域已建立完整技术体系。

“半导体产业的竞争本质是产业链主导权的争夺。”宗艳民在行业论坛上指出,天岳先进正联合器件、外延等环节企业组建“联合舰队”,通过协同创新重塑产业格局。这种战略思维背后,是中国半导体材料人从技术追赶到规则制定的历史性跨越。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