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雷军“供双孩上大学”:小米造车造芯齐发力,对标之路能否破局突围?

   时间:2025-09-26 18:58:54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内,灯光璀璨。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身着标志性休闲西装,站在年度演讲的舞台中央。在他身后,巨幕上“改变”二字格外醒目,这不仅是贯穿小米五年转型的核心,也成为整场演讲的灵魂。

“2020年,小米迎来十周年。那时上市两年,年营收突破2000亿元,跻身‘世界500强’。在外界看来,小米已经非常成功,但我内心却充满焦虑。”雷军在演讲中坦言。五年前,小米面临多重困境:苹果、三星、华为等巨头如大山般难以逾越,团队锐气渐消,外界质疑声不断。最终,他从围棋“复盘法”中找到了方向,经过半年数十场深度研讨,小米明确了从互联网公司向“硬核科技公司”转型的路径,并投入千亿资金攻坚核心技术。

演讲前两天,雷军在微博上发文:“要同时供着两个孩子上大学,我压力巨大。”这一表述引发外界对“两个孩子”身份的猜测。当晚,谜底揭晓——正是造车与造芯。“每个项目都需要五六百亿元投入,几乎押上了小米前十年攒下的全部家底。”雷军直言,这两项战略的压力令人窒息。

在造车领域,小米从“纽北质疑”到30万辆交付的逆袭,成为行业焦点。雷军回忆,去年与纽北官方沟通时,对方曾质疑:“一家中国手机公司,为什么要来纽北?”小米凭借翔实的Ultra方案展现了坚定决心,最终原型车在纽北刷新纪录。雷军感慨:“所谓改变,不是推翻过去,而是带着质疑往前走。”作为对标保时捷与特斯拉的核心产品,2025年推出的小米SU7 Ultra性能参数亮眼:零百加速1.98秒,超越保时捷Taycan Turbo(2.4秒)与特斯拉Model S Plaid(2.1秒),最高时速达350km/h。家庭用车市场,YU7车型将原835km长续航版更名为标准版并维持原价,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Y的续航实力。

交付数据是实力的直接证明:SU7系列累计交付超30万辆,SU7 Ultra预售10分钟内大定订单突破6900台,2小时超1万台。然而,行业对“对标含金量”的争论从未停止。有业内人士指出,特斯拉的优势在于三电机驱动技术与4680电池构建的持续性能输出,而保时捷则依托纽北赛道数十年经验形成超高品牌认知度。雷军透露的战略细节也折射出对标过程中的现实妥协:为防范SU7开发风险,YU7项目自启动便承担“后备”角色,资源分散问题引发关注。小米曾拆解三辆Model Y进行逆向学习,这一“跟随式创新”举措也引发了原创性争议。

在芯片领域,小米同样面临挑战与突破。雷军表示:“芯片是小米成功的必由之路,至少要花10年、500亿元,但不干肯定是输。”2025年5月推出的玄戒O1芯片采用3纳米制程,在与苹果A18 Pro的对比中,CPU多核性能、GPU性能跑分双领先,高负载时机身温度低3-5℃。咨询机构Counterpoint评价称:“玄戒O1的能效比表现,证明小米已掌握高端SoC设计核心能力。”然而,3纳米制程的良率控制素有“世界级难题”之称,从实验室突破到大规模量产,成本可能激增数倍。目前,玄戒O1已搭载于小米15SPro、小米平板7Ultra及小米手表S4十五周年纪念版,但小米多数产品仍依赖高通芯片,核心技术的普惠性尚未完全显现。尽管国内某些手机厂商因芯片研发成本过高而解散相关团队,小米已投入上百亿元研发费用,并计划后续继续追加。雷军明确表态:“玄戒O1的成功只是起点,玄戒要走的路,依然很长。”

演讲下半场,小米17系列的亮相将气氛推向高潮。雷军揭晓命名背后的思考:“跳过小米16改叫小米17,因为它是小米高端化五年的数字注解。”此次推出标准版、Pro、Pro Max三款机型,与苹果产品线高度对应。硬件上,全球首发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采用第三代3nm工艺;影像与充电参数均向iPhone 17 Pro Max看齐。小米澎湃OS官方微博此前已预热,强调芯片性能“确实强劲”。在差异化方面,小米17 Pro系列搭载的创新妙享背屏,支持后置主摄自拍及他人帮拍实时预览;全系搭载的澎湃OS深化生态联动,与小米汽车、智能家居形成协同体验,构筑起高端化的独特支撑。

从芯片技术突围到手机高端化迈进,小米五年千亿研发投入已结出阶段成果:玄戒O1跻身高端芯片第一梯队,SU7系列打破传统车企壁垒,小米17系列成为高端化新坐标。然而,争议与挑战依然存在。有观察者指出:“小米把‘对标’当成了目标而非路径。”保时捷的品牌溢价、苹果的生态掌控力、特斯拉的技术迭代速度,皆源于长期积累。资本市场也更为冷静,发布会次日,港股小米集团股价短线走低,盘中一度跌超5%。投资者更关注可持续性:当对标对象明年推出新技术时,小米能否持续跟进?这考验着小米的研发转化效率。对于小米而言,持续五年的转型已取得阶段性突破,但如何在“跟随对标”与“原创突破”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让千亿研发投入转化为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仍是必须回答的终极命题。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