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社区超市业态出现新趋势,多家新开或改造门店在招牌上添加“NB”标识。据业内人士透露,该缩写源自“Neighbor Business”(邻里商业),但消费者对此存在不同解读。记者走访发现,这类门店普遍采用“极简SKU”策略,商品种类较传统超市减少约30%,但单品陈列面积增加50%以上。沃尔玛中国CEO朱晓静在公开场合表示,山姆会员店通过“精选SKU、单品驱动”模式实现年销售额突破千亿元,为实体商超转型提供理论支撑。这引发行业热议:持续二十余年的品类驱动模式是否已到转型节点?
品类管理理念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随信息技术发展在零售业普及。其诞生源于宝洁与沃尔玛的合作实践,后被可口可乐、高露洁等国际品牌推广至中国。这些企业通过控制50%以上陈列资源,将品类管理异化为品牌营销工具。某国内连锁超市采购总监透露,早期与跨国品牌合作时,对方常以“分销单品数”“新品上市”等条件要挟陈列资源,导致品类管理沦为品牌博弈的筹码。这种模式造成国内零售企业长期依赖一线品牌,忽视综合贡献率评估,部分门店甚至出现“其他”类目销量占比超40%的异常现象。
真正的品类管理需建立在科学商品结构基础上。典型商品组织表横向包含多个大类,纵向设置3-4个层级,最小层级单品数通常控制在2-20支。某区域零售企业通过分析周边客群需求,重构生鲜类目价格带,将叶菜品类从15个单品精简至8个,重点强化3个高性价比单品,结果该类目周转率提升40%。但多数企业仍停留在粗放管理阶段,某咨询机构调研显示,63%的零售企业未建立数据驱动的商品汰换机制,导致“宽类宽品”现象普遍。
山姆会员店的实践为行业提供新思路。其4000个SKU支撑单店年均30亿元销售额,核心在于“宽类窄品”策略:满足一站式购物需求的同时,每个子类目仅保留3-5款精选商品。这种模式要求企业先构建完整的商品架构,再通过数据筛选出“100分商品”。某新零售企业尝试盲目减品后,客单价下降18%,印证了缺乏系统支撑的减品策略等于“挥刀自残”。成功实施该策略的企业,库存周转率平均提升25%,货架利用率提高30%。
极简SKU模式的本质是效率革命。奥乐齐中国区调整定位后,将单店SKU从早期3000个压缩至2000个,重点发展自有品牌。其9.9元/500ml浓香型白酒、8.5元/950ml鲜牛奶等爆品,通过扩大采购规模降低成本,价格较市场平均水平低40%-60%。山姆会员店则将60%销售额集中在核心单品,其烘焙品类年复购达12次,自有品牌Member’s Mark坚果桶毛利率较同类高10个百分点。这些企业通过DTC数据中台实时监测消费趋势,如山姆根据“露营”搜索量激增,20天内完成从产品开发到全国铺货的全流程。
单品驱动模式的成功依赖于多重能力。首先是消费洞察力,需准确捕捉细分市场需求;其次是供应链掌控力,如山姆与浙江工厂合作开发轻量化折叠桌椅,成本较市场低35%;最后是运营执行力,包括小批量试销、动销率监控等机制。某本土企业模仿该模式时,因缺乏自有品牌支撑和供应链优势,导致低价策略难以持续。目前国内仅有奥乐齐、山姆等少数企业完整掌握这套体系,胖东来、淘小胖等区域零售商正在探索适合自身的转型路径。
行业专家指出,零售企业需根据发展阶段选择工具。品类管理适合市场扩张期,通过丰富商品满足多样化需求;单品驱动则适用于存量竞争阶段,通过效率提升建立竞争优势。某咨询公司数据显示,采用极简SKU策略的企业,同店销售增长较传统模式高2-3个百分点。但转型需循序渐进,某连锁超市强行压缩SKU后,出现20%顾客流失,印证了策略匹配的重要性。当前幸存的企业已具备较强抗风险能力,如何精准运用管理工具将成为下一阶段竞争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