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大北农丰收节:以连接与信任为笔,绘就农业企业转型发展新画卷

   时间:2025-09-24 02:48:41 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北京凤凰国际创新园神农广场上,鼓点激昂、人潮涌动。随着《大丰收礼赞》的旋律响起,2025年大北农集团丰收节正式拉开帷幕。这场以“创新强农、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农业盛会,吸引了企业高管、高校学者、行业代表,以及众多带着孩子的城市家庭和举着手机直播的年轻人。9月23日至10月6日期间,市集里现烤猪肉的香气与中秋礼品的展台交织,古诗对战与农耕体验活动让现场充满欢声笑语,勾勒出一幅热闹非凡的丰收图景。

与传统丰收节不同,这场活动不仅是一场庆祝仪式,更是一次农业价值链的重构实验。其核心逻辑在于“连接”与“信任”:通过打通产地与餐桌的物理距离、融合区域文化与全国市场的情感认同、衔接节庆场景与日常消费的行为习惯,大北农试图构建一个从田间到餐桌的信任闭环。这种模式背后,折射出中国农业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型的深层趋势。

活动现场,全国特色农产品的展台成为焦点。消费者不仅能品尝到五常稻花香大米、敖汉金小米等地理标志产品,还能通过扫码查看产品的种植过程、检测报告甚至农户信息。这种“透明化”的展示方式,将农产品从单纯的商品转化为承载故事与温度的内容载体。例如,大有谷平台展示的“五好五常大米”,其主栽品种“五优稻4号”仅适合五常地区种植,土壤、水源和种植规范均被严格限定;敖汉金小米则依托标准化基地的有机种植方式,从选种到仓储全程可追溯。这种从种子开始的全程管控,为品质信任奠定了基础。

文化表演环节同样暗含深意。彝族歌曲《天上雾腾腾》、蒙古族民歌《幸福的牧马人》与东北民歌《串门儿》轮番上演,将地域特色转化为品牌资产。通过音乐与舞蹈,大北农试图传递一个理念:农业品牌走向全国,需先尊重地方文化、融入地方情感。这种“文化赋能产品”的策略,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更在消费者心中种下了情感认同的种子。

作为活动的承办方,大有谷集团的角色尤为关键。这家大北农旗下的新型食品平台,正承载着集团从B端向C端延伸的战略使命。其商业模式可概括为“源头控制+科技赋能+场景创新”:通过订单农业、示范基地合作等方式把控产品质量;依托数字化溯源体系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路监控;借助线下市集、线上直播等多元场景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例如,丰收节期间推出的“云逛展、云下单”模式,既吸引了年轻人参与,又通过达人直播引导后续复购,将节庆的短期热度转化为长期的消费习惯。

大有谷的信任构建逻辑,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其数字化溯源系统覆盖“田间—加工—物流—餐桌”全流程,消费者扫码即可获取产品的产地环境、生长过程等详细信息。这种透明化管理不仅增强了产品的可信度,更让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放心”。大有谷提出的“吃”的四个阶段理论——从饱腹到口感,再到社会属性,最终到文化内涵——在丰收节中得到充分体现。通过地域文化展示、节庆体验等活动,农产品被赋予了情感和价值,满足了消费者精神层面的需求。

这场丰收节,也是大北农集团三十余年发展历程的转折点。长期以来,这家农业巨头在饲料、动保、种业等领域占据技术优势,但市场认知多限于行业内部。随着农业竞争进入“生产+消费”双轮驱动阶段,大北农开始主动走向消费前台。举办丰收节,既是展示产业实力的窗口,也是测试连接消费者能力的试验场。活动现场的每一个环节,从市集展销到互动游戏,都在实时检测市场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大北农的转型并非放弃B端优势,而是以B端为基础向C端延伸。这种“B2B2C”的模式,既保持了其在产业根基上的优势,又能够渐进式地接触消费者。例如,丰收节上展示的农产品,多来自与大北农长期合作的农业生产基地,这确保了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同时,大北农对“强农报国”使命的诠释也发生了变化:从过去主要通过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来实现,延伸至让消费者吃得更好、更放心。这种延伸并非使命的转变,而是内涵的深化和丰富。

从行业角度看,大北农的转型代表了中国农业企业的发展方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业企业需要在新格局中重新定位。那些能够打通产业链、建立品牌信任、实现价值共享的企业,将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动。大北农丰收节所探索的“连接型”模式,或许为行业提供了一种可复制的路径:通过文化场景软化技术形象,通过体验活动建立情感连接,最终实现从“产出来就行”到“卖得好才行”的跨越。

这场丰收节终会落幕,但它所引发的思考却刚刚开始。当生产者因创新而强、消费者因品质而安,农业才能真正融入现代生活的脉络,实现可持续的价值循环。而大北农的探索,无疑为这场变革写下了一个生动的注脚。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