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百度股价摆脱了此前的低迷状态,迎来一轮迅猛反弹,自9月初以来涨幅超过50%,这一变化引发了市场和舆论的广泛关注。多数观点认为,这是百度长期在AI和芯片领域投入的成果显现,被视为“价值回归”的体现。然而,除了表面上的技术积累,市场为何选择此时重新评估百度,背后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回顾2023年,ChatGPT的爆红让科技行业掀起大模型热潮,百度迅速推出中文大模型产品文心一言,股价随之大幅上涨,全年表现领先于中概股金龙指数。然而,进入2024年,百度股价却急转直下,尤其是在中概股整体回暖的背景下,显得格外低迷。市场分析认为,这主要归因于百度总营收下滑,传统线上营销业务衰退,而大模型业务尚未形成足够支撑,导致市场对企业转型期的表现持谨慎态度。
2024年,百度在经营策略上显得尤为保守。当全球科技企业纷纷加大资本开支,投入GPU芯片和数据中心建设时,百度的资本支出却出现小幅下滑。这一反常现象的背后,是财务指标的严格约束。数据显示,2024年百度的资本回报率(ROIC)为7.42%,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AC)为7.6%,这意味着扩大投资可能进一步拖累财务报表。与此同时,百度股价低迷导致市净率跌破1倍,净资产与市值倒挂,股市融资渠道受阻,管理层不得不采取持币观望的策略,既不大幅回购股票,也不增加资本开支。
这种保守策略的直接后果是,百度手握大量现金,但在业务扩张上却显得束手束脚。例如,文心一言作为大模型业务的核心,若独立融资可能获得更高估值,但百度管理层选择将其与在线营销业务捆绑,导致大模型业务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持。这种策略虽然避免了贱卖资产的风险,但也限制了大模型业务的发展速度。
进入2025年,百度的经营策略开始转向积极。年初以来,百度先后发行了144亿元人民币和20亿美元的优先票据,其中44亿元债务于9月中旬发布。与此同时,百度更换了CFO,财务策略明显更加激进。这一转变的背后,是管理层对市场形势的重新判断:云计算需求因大模型而激增,扩张算力和数据中心不仅能带来收益,还能提升企业整体估值,推动百度从在线广告平台向AI公司转型。
恢复股市融资功能是百度2025年的另一大目标。数据显示,百度境外债务总规模为78.35亿美元,平均年利率2.36%,每年利息支出达1.8亿美元,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要缓解这一压力,百度必须恢复市净率大于1倍的融资条件。2025年9月后,中概股普遍反弹,百度市净率正式突破1倍,股市融资功能得以恢复。市场普遍认为,围绕1倍市净率将成为百度估值的锚点,过高可能引发融资担忧,过低则管理层会强调低估,以AI概念吸引投资者。
然而,股价反弹并不意味着百度可以高枕无忧。管理层仍需面对两大挑战:一是如何在短期内扩大资本开支,同时平衡短期财报表现;二是若开启股市融资,如何避免股价大幅下跌。这些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百度未来能否在AI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