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资保险企业发行的零票息可转债引发海外长期资本强烈关注。中国太保与平安集团先后完成大额港元H股零票息可转债发行,其中中国太保9月13日发行的2030年到期可转债规模达155.56亿港元,创下港元零票息可转债最大发行规模纪录,并成为近二十年来首单负收益率港元可转债。
此次发行获得国际投资者高度认可。据太保方面透露,认购群体涵盖长线基金、多策略基金等知名机构,最终获配投资者中境外长期专业机构占比显著。受此推动,债券发行价格达到本金额的100.15%,实现溢价发行。这一现象与6月平安集团117.65亿港元零票息可转债发行形成呼应,显示海外资本对中资保险股的持续青睐。
市场分析指出,零票息可转债受追捧的核心在于其"债底保护+转股弹性"的双重特性。香港私募基金经理洪晨懿表示,海外投资者看好中资保险股未来5-10年的增长潜力,主要基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医疗需求激增、政策支持下的保险创新加速,以及保险深度与密度持续提升带来的业绩增长预期。
估值优势成为吸引资本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国太保H股市净率仅1.04倍,内含价值估值约0.53倍,均处于行业较低水平。这种估值安全边际与修复空间,为投资者提供了风险缓冲。更关键的是,可转债为海外机构提供了灵活布局通道——在等待投资委员会审批直接投资中国股票期间,可通过可转债提前建仓,待许可后转股实现快速加仓。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龙格副主任认为,这类产品兼具债性安全垫与股性收益弹性,完美契合长期资金配置需求。数据显示,中国太保可转债初始转换价39.04港元较发行前收盘价溢价21.24%,平安集团同类产品溢价18.45%。尽管存在转股价格门槛,但多数机构认为5-10年周期内突破概率较高。
市场动态已验证部分投资逻辑。截至9月17日收盘,平安集团H股55.75港元的价格已超越初始转换价55.02港元,意味着早期转股投资者已实现盈利。中国太保H股35.9港元的收盘价虽未达转换价,但较发行时已有显著上涨。这种价格走势与南向资金追捧红利股、港股指数创新高等因素形成共振。
转股后的股本稀释效应成为新关注点。以中国太保为例,若155.56亿港元债券全部转股,将新增约3.98亿股本,占H股股本的12.55%、总股本的3.98%。这要求公司未来需提高分红总额以维持当前3.55%的股息率水平。洪晨懿指出,海外投资者正密切跟踪太保"大康养、人工智能+、国际化"三大战略的实施成效,评估其分红增长潜力。
据太保内部人士透露,此次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保险主业发展、三大战略推进及补充营运资金。这种资本运作模式既满足企业战略资金需求,又为投资者提供分享行业成长红利的通道,形成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