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占据中国高端美妆零售市场主导地位的丝芙兰,如今正陷入业绩下滑与消费者流失的双重困境。根据上海家化近期披露的财务数据,2025年上半年丝芙兰中国两家核心子公司——丝芙兰(上海)与丝芙兰(北京)合计实现营收34.44亿元,同比下滑12.3%,净亏损达1.2亿元。这一数据延续了2024年以来的亏损态势:2024年全年,两公司合计营收71.4亿元,同比下降19%,净亏损超6亿元。自2022年首次出现亏损以来,丝芙兰中国累计亏损已超10亿元。
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成为丝芙兰业绩下滑的直接推手。以都市白领李丽为例,她曾是丝芙兰的忠实顾客,但近期因“购买800元商品未获赠小样”而决定放弃光顾。类似抱怨在社交媒体上屡见不鲜:小红书用户指出丝芙兰“线下消费无小样赠送”“柜员过度推销导致体验差”。一项针对4178名用户的调查显示,51%的参与者对“是否爱逛丝芙兰”持保留态度,仅49%明确表示认可。年轻消费者更倾向于在门店试妆后,通过线上渠道或价格更低的集合店完成购买,这种“体验式消费+性价比下单”的模式,正动摇丝芙兰的传统优势。
外部竞争的加剧进一步挤压了丝芙兰的生存空间。一方面,国际美妆品牌加速布局“品牌自播+私域运营”,兰蔻、雅诗兰黛等通过天猫旗舰店与抖音直播间直接触达消费者,削弱了丝芙兰作为渠道方的价值;另一方面,本土美妆集合店以“平价+场景化体验”迅速崛起,HARMAY话梅、调色师等品牌在佛山、南京等地密集开店,KK集团更推动旗下调色师母公司赴港上市。这些新兴势力不仅分流了中低端客群,还通过引入国潮品牌与小众功效型产品,精准捕捉年轻消费者的“成分党”“国潮美妆”需求,而丝芙兰的选品仍过度依赖国际大牌,对本土新锐品牌的引进明显滞后。
品牌合作关系的松动也暴露了丝芙兰的困境。过去数年,近30个品牌退出与丝芙兰的合作,其中2024—2025年间约10个品牌终止独家协议,欧缇丽、蔚蓝等品牌不再将其作为唯一渠道。与此同时,国际一线品牌在线上渠道的布局愈发强势:2024年天猫美妆“双11”首日成交榜单前20位中,外资品牌占据15席,且多数通过自营直播间完成销售。这种“去中间化”趋势,使得丝芙兰作为高端美妆集合店的定位受到挑战。
回顾丝芙兰的中国发展史,其早期成功源于独特的商业模式:2005年背靠LVMH集团进入中国市场时,凭借高端定位、稀缺性选品与独家合作策略,迅速成为娇兰、雅诗兰黛、兰蔻等国际品牌的线下核心渠道。2021年,丝芙兰中国营收突破百亿元,一度被LVMH集团视为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然而,随着线上消费成为主流,以及HAYDON黑洞、Marionnaud Paris等新兴美妆集合店的涌入,丝芙兰的原有优势逐渐消散。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指出,年轻人更青睐网红品牌与小众产品,而丝芙兰的国际大牌集合虽能维持高端形象,却难以满足其对“新鲜感”与“个性化”的追求。
面对危机,丝芙兰已启动转型。2022年,其推出“就耀中国造”计划,拟在3年内扶持5个本土高端美妆品牌,并先后与相宜本草、玛丽黛佳、毛戈平等展开合作。2025年,合作步伐进一步加快:7月,中国高端香水品牌闻献documentS入驻;8月,专业护肤品牌可复美与东方草本品牌东方野兽相继加入。要客研究院院长周婷建议,丝芙兰需在保留国际大牌的基础上,加大对本土功效型品牌与细分赛道产品的引进,甚至通过“独家孵化本土品牌”绑定年轻消费者。然而,截至目前,丝芙兰官方未对业绩问题作出公开回应,其转型效果仍有待市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