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澳洲重金挖角中国稀土团队,却撞上技术、产业链、储备三重坚固壁垒

   时间:2025-10-28 12:40:20 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日,澳大利亚在稀土领域针对中国发起了一场被外界视为“豪赌”的行动,试图通过挖走中国顶尖专家来打破中国在该领域的优势地位,却没想到最终遭遇了重重阻碍。

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野心勃勃,将中国的一个专家团队邀请至澳洲,给予优厚待遇,期望他们能取得突破性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团队确实生产出了25公斤高纯度的氧化镝。然而,当他们兴奋地公布这一“重大突破”时,却不知在中国,稀土工厂随便一条生产线一个月的产量都是以吨计。这一对比,让澳洲的“成果”显得微不足道。

澳大利亚方面天真地认为,技术就是几个专家的集合,只要挖走专家就能复制中国的技术。但他们不知道,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就已掌握了“串级萃取”这一独特技术,能将17种形态相近的稀土元素精准分离。几十年来,围绕这项技术,中国已积累了超过2.5万项技术专利,从矿石开采到提纯、精炼,每一个环节都被专利全面覆盖。

澳洲团队想要绕开这些专利,要么自行研发全新技术,要么就得支付高额专利费。但稀土分离工序繁多,即使能绕开第一道,也很难绕开后续的关卡。每一步都可能触碰到中国埋设的“专利雷”,让他们的进展举步维艰。

当澳洲团队庆贺达到3N(99.9%)纯度时,或许并不清楚,中国早在十年前就已不将这一标准放在眼里。在航空航天和军工领域,对稀土纯度的要求极高,失之毫厘就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他们挖走的只是几个专家,却无法窃取中国数十年研发积累的“家传经验”。

技术是软件,产业链则是硬件。中国的稀土产业链强大得令人惊叹。以内蒙古白云鄂博的矿石为例,挖出后仅需28天,就能变成广东工厂里新能源汽车上的永磁材料。而澳洲的矿石开采后,需乘船渡海到马来西亚进行分离,再运往欧洲加工,整个流程至少需要3个月,且途中还可能遭遇各种意外,如苏伊士运河堵船等,导致流程停滞。

中国之所以能如此高效,是因为拥有一个完整的“生态圈”。在江西赣州,几百家稀土相关配套企业集中在同一个工业园内。工厂中若缺少任何物料,只需打个电话,半小时内对门厂的货车就会运来。这种“街坊互帮”的集群效应,是澳洲难以仿制的。

在内蒙古,开采稀土矿石时还能顺带挖出铁矿石、铌等,综合成本直接降低40%。而澳洲新组建的团队,如同初入游戏的玩家,还在摸索如何打怪升级。他们若想搭建起同等规模的产业链,需先投入上百亿美元,再耗费五年时间,且还得在中国原地不动的情况下追赶。但现实是,中国正在加速奔跑。

除了技术和产业链,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储备国。在赣州,有一处大型国家级稀土储备基地。2025年10月9日,中国宣布扩大稀土出口管制,新增了若干种元素,并加强对半导体行业用户的审查。这一消息传出后,国际市场立刻紧张起来。五角大楼的报告显示,如果中国完全断供,美国军工产能将在6个月内暴跌70%。

莱纳斯公司一方面声称要“摆脱对中国依赖”,另一方面却还得暗中从中国进口诸多原料和中间产品。这场“挖人”行动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澳大利亚原以为这是一场技术与人才的单点突破之战,最终却发现,自己遭遇的是一场系统级的降维打击。

技术、产业链、战略储备,是中国经数十年心血构筑的三道坚固屏障。它们彼此关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工业生态与战略布局。专家可以被挖走,设备可以被买走,但这种融入国家血脉的体系,谁又能挖走或偷走呢?这场闹剧最终只是再次向世界证明:在稀土这一领域,中国依然掌握着主动权。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