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告行业迎来新一轮震荡。英国《金融时报》披露,日本广告巨头电通已聘请摩根士丹利与野村证券担任财务顾问,正评估剥离海外业务的可行性,未来或仅保留日本本土市场。这一消息引发业界对全球广告集团格局的深度关注。
行业媒体《Campaign》报道,电通CEO五十岚博在回应国际业务去向时表示,目前尚未作出最终决策,但强调"重建国际业务是核心目标"。他同时透露,公司正在探索包括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内的多种可能性,并表示"若合作能加速复苏进程,我们持开放态度"。
从财务数据看,电通国际业务正面临严峻挑战。最新财报显示,集团整体营收同比下滑0.2%,其中日本本土业务逆势增长5.3%,而海外业务收入连续第四个季度下跌。更值得关注的是,集团将全年利润预期从660亿日元大幅下调至预计亏损35亿日元,主要受海外市场商誉减值和重组成本拖累。海外业务利润率维持在10%左右,结构性亏损已对集团整体业绩形成明显压制。
作为全球六大广告控股集团中唯一的亚洲企业,电通的国际化道路始终充满争议。其发展轨迹可追溯至1980年代——伴随丰田、索尼等日本企业全球化进程,电通同步拓展海外市场。1998年对Bcom3的资本投资,标志着其正式开启海外扩张。2001年登陆东京证券交易所后,公司通过系列并购构建起全球网络。
2012年,电通以50亿美元收购英国安吉斯集团,完成历史性战略布局。此次收购不仅获得Carat、Vizeum等媒介品牌,更将日本以外业务整合至伦敦新平台——电通安吉斯网络。2016年,公司以16亿美元控股美国数据营销公司Merkle,试图在数字营销领域建立先发优势。据统计,2015-2019年间,电通安吉斯完成超100起并购,平均每15天就达成一笔交易。
然而,激进扩张背后隐藏着深层矛盾。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下,广告行业整体承压,电通营收下滑11.1%。此时,数据营销能力的重要性凸显,但电通却未能有效整合收购资产。以Merkle为例,这家全球领先的CRM公司虽掌握核心数据技术,却始终难以融入集团业务体系,形成"数据孤岛"现象。
组织文化冲突成为整合关键障碍。内部人士透露,电通存在显著的"日本中心主义",东京总部掌握所有核心决策权。2020年,公司大幅调整亚太区管理层,导致多个市场业绩波动。前Liberum分析师指出,尽管国际业务贡献集团55%-60%收入,但战略主导权始终在东京。
2020年空降的全球CEO Wendy Clark曾试图推动变革,提出"整合增长解决方案"战略,旨在打通创意、媒介和CRM三大业务。她推动电通安吉斯更名为"Dentsu International",试图建立统一品牌体系。但受制于总部决策机制,改革仅能在国际部门范围内推进,最终于2022年离职。
当前,电通已宣布调整组织架构,由总裁五十岚博领导的"单一管理团队"统筹全球业务。最新财报显示,日本区仍贡献集团42%营收,保持独立运营地位。有前高管直言:"所谓'One Dentsu'从未真正实现,日本与国际业务始终存在隔阂。"
与WPP等欧美集团通过并购拼装能力的模式不同,电通的扩张路径呈现鲜明特色。作为日本市场份额超25%的本土巨头,其国际化遵循"本体强势+边缘补位"逻辑——先巩固本土优势,再通过并购补充数字化等短板。但这种模式在全球化进程中暴露出结构性矛盾:总部决策体系与海外业务需求难以匹配,文化整合成为无法跨越的鸿沟。
日本海外企业协会调查显示,71%的日本企业海外子公司社长为日籍,在任命非日籍管理层的公司中,72%存在沟通障碍。这种管理模式在东南亚尤为普遍,往往配备日籍"顾问"实际掌控。这种基因差异,或许解释了电通与欧美广告集团的本质区别——前者是"国际化"的点状扩张,后者是"全球化"的系统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