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起,内地企业纷纷涌向香港资本市场,其中,“硬科技”企业尤为抢眼,成为香港上市舞台上的新宠。这一趋势背后,香港交易所(港交所)在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方面所采取的举措备受瞩目。
近期,港交所于深圳成功举办了2025未来科技峰会。会上,港交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透露,今年上半年,香港新股市场表现强劲,融资额跃居全球交易所之首,为香港市场带来了良好的开局。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热情持续高涨。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香港新股市场融资总额已达1345亿港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了近六倍的增长,远超全球新股市场的平均增幅。其中,“A+H”上市模式表现尤为亮眼,占据了上半年总融资额的七成,彰显了内地与香港市场联动效应的显著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投资者对香港新股市场的兴趣也日益浓厚。陈翊庭指出,近期众多国际长线资金积极参与了科创公司的新股认购,进一步推动了新股市场的繁荣。目前,港交所上市科正在处理的上市申请已超过200家,其中近半数为科技企业。
除了新股发行市场的强劲表现外,企业上市后的再融资活动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截至8月底,港交所再融资总额高达3580亿港元,是新股市场募资金额的两倍有余。随着科技板块的估值不断攀升,科技企业成为了再融资市场的主力军,近40%的再融资总额来自科技企业。一些高新科技企业通过持续增发,实现了远超以往新股融资额的再融资金额,这充分反映了全球投资者对科技板块的长期看好。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市制度,支持科技企业发展,港交所于今年5月推出了“科企专线”。该专线由具备丰富审批经验的上市科专业团队主导,为18C特专科技公司及18A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一站式上市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上市规则》的适用要求。同时,港交所还允许这两类公司保密递交上市申请,以便他们更好地安排融资。
截至8月底,港交所正在处理的18A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申请已达24家,另有12家特专科技企业通过18C章节公开递交了上市申请。这些企业涵盖了视觉智能、元宇宙与数字内容平台、智能驾驶、机器人等多个前沿领域,展现了香港市场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强大吸引力。
港交所还完成了对新股定价机制及公开市场要求的优化改革,并于今年8月正式实施了相关上市新规。新规适度放宽了有关公众持股比例的要求,为发行人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与确定性;同时,提升了机构投资者在新股定价过程中的参与度,提高了新股定价的效率,增强了市场定价的透明度与合理性,降低了上市后股价波动的风险。
陈翊庭表示,希望通过这次改革,能够进一步提升香港新股市场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未来,港交所将继续致力于优化制度安排,确保上市机制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和投资者的多元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