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税业巨头中国中免正经历一段艰难的时期,其2025年上半年的财务报告揭示了行业寒冬的严峻现实。
报告显示,中国中免在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81.51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9.9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6亿元,同比跌幅达到20.81%,与2021年同期的峰值相比,更是缩水超过一半。毛利率和净利率也分别同比下降了0.77个百分点和1.34个百分点,分别为32.77%和10.32%。
在消费需求疲软和行业周期性调整的双重压力下,中国中免的经营状况尚未出现明显好转。不过,公司正在通过多元化布局寻求突破,深圳和广州市内免税店的相继开业便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中国中免在海南市场的占有率逆势提升了近1个百分点,显示出其在核心市场的强大韧性。
海南作为免税业的重要战场,其上半年离岛免税市场也面临了不小的挑战。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海南省港口和机场旅客吞吐量同比下降1.4%,其中离港旅客同比下降1.6%。尽管三亚凤凰国际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8.49%,但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则同比下降4.05%。在这样的背景下,离岛免税购物金额同比下降9.2%,免税购物人数更是大幅下降26.2%。
中国中免的财务数据进一步凸显了免税行业的整体困境。除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双降,公司的毛利也同比减少了12.23%,利润降幅明显大于营收降幅,表明公司正面临较大的盈利压力。特别是第二季度,单季净利润同比下降32.21%,显示出经营压力在逐渐加大。同时,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也同比下降39.5%,主要是由于销售收入减少导致的现金流入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4年第一季度以来,中国中免的多个主要财务指标已经连续六个季度下滑,包括营收、毛利润和净利润等。尽管整体业绩下滑,但中国中免在海南离岛免税市场的领先地位依然稳固,目前拥有三亚国际免税城、海口国际免税城等6家门店,市场份额达到82%。
为了应对业绩压力,中国中免正在加速推进多元化布局。今年8月下旬,深圳和广州市内免税店相继开业,标志着中国中免在市内免税店领域的拓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些店内创新性地结合了多种经营模式,试图打造全新的消费生态。中国中免还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成功获得香港国际机场、澳门M8市内免税店及澳门国际机场等经营权,并首次进入越南市场。
随着入境旅游市场的快速增长,中国中免的市内免税店将切入这一新兴市场。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移民管理机构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同比上升15.8%,其中外国人同比上升30.2%。特别是亚太地区旅游市场实现强劲增长,为中国中免的海外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中国中免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国外奢侈品巨头们的半年报表现低迷,显示出高端消费市场疲软的趋势还将持续。因此,中国中免何时能走出行业调整期,仍需时间检验。尽管如此,中国中免仍在全力冲刺海南离岛免税销售,并积极把握市内店和口岸店的发展机遇,持续拓展海外业务。
在多元化布局的同时,中国中免也在加强与国内品牌的合作。公司与同仁堂、华熙生物等多家国潮品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稳步推进“国潮”出海。中国中免还成功中标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出境免税店等多家口岸免税店经营权,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旅游零售市场的领先地位。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中国中免仍在积极寻求突破。公司高管在财报中表示,将全力冲刺海南离岛免税销售,并积极把握市内店和口岸店的发展机遇。同时,公司也将继续拓展海外业务,加强与国内品牌的合作,以多元化的布局应对市场的变化。
然而,市场的反应并不乐观。在财报发布后,中国中免的A股股价下跌3.81%,报收于68.69元/股,总市值为1421亿元。这表明投资者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仍持谨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