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魔芋爽狂揽21亿,卫龙半年净利润飙升,辣条之王悄然变脸?

   时间:2025-08-26 12:08:03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2025年的资本市场,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让“辣条之王”卫龙的股价单日暴跌13%,起因是其首席财务官彭宏志的离职公告。市场一片哗然,纷纷猜测这是否预示着卫龙即将走向衰败。然而,仅仅两周后,卫龙发布的财报便以强有力的数据回应了所有质疑:营收达到34.83亿元,净利润7.3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5%。但在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却隐藏着一次重大的业务结构调整。

尽管调味面制品(辣条)的收入同比下滑3.2%至13.10亿元,但蔬菜制品却大放异彩,狂揽21.09亿元,同比激增44.3%,首次以60.5%的占比成为公司的业务支柱。在卫龙的流水线上,一场比资本博弈更为残酷的替代正在上演:第七代魔芋产线以惊人的速度吞吐原料,银色包装的魔芋爽如潮水般涌向全国市场,将曾经风光无限的辣条挤出了货架的C位。

这场变革的导火索是消费者健康焦虑的兴起。卫龙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推出了“魔芋爽”这一低热量、高膳食纤维的健康零食。一句“热量低低低低低低……”的电梯广告语,让魔芋爽迅速走进了都市青年的生活。大学生沫沫的抽屉里便藏着这样的秘密:“压力大时想吃东西,又怕胖,魔芋爽就成了我的‘人类猫条’。”

事实上,这场需求革命早有预兆。早在2020年,第三方检测报告便显示传统辣条的热量高达1821千焦/100克,被健身博主列入了黑名单。而魔芋作为一种天然低卡食材,其主要成分葡甘露聚糖每100克热量仅7-20千卡,膳食纤维含量高达74.4克,形成了“轻负担+强刺激”的完美结合。卫龙董事长刘卫平在2023年果断决策,推出了“多品类大单品”战略,将魔芋产线从2条扩展至全自动化第七代设备。2024年,魔芋制品收入达到33.71亿元,首次超越了辣条;2025年上半年,其占比更是突破了60%,正式宣告了品类王座的易主。

魔芋市场的爆发如多米诺骨牌般倒下,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加入。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魔芋制品市场规模突破200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8%,远超休闲零食整体增速。然而,这也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价格战。卫龙蔬菜制品的毛利率同比下降了6.02个百分点至46.56%,虽然财报将其归因于“原材料成本上涨”,但行业内都心知肚明:盐津铺子等对手的9.9元包邮策略正在拉低整个品类的利润空间。更糟糕的是,魔芋精粉提取工艺门槛有限,中小厂仿制速度惊人。淘宝数据显示,低价白牌魔芋制品销量年增300%,这些“平替”产品如野草般蚕食着市场。

与此同时,零食行业的渠道变革也在悄然进行。2025年零食行业财报揭示了一个诡异的现象:卫龙线下收入增长21.5%至31.47亿元,盐津铺子净利增16.7%,而甘源食品净利却暴跌55%,康师傅饼干收入再跌16.7%。这背后是传统商超货架经济的崩塌。卫龙在这场渠道革命中刀法精准,1777家经销商转型为“特种部队”,放弃低效商超,猛攻零食量贩店、会员超市,并与好想来、老婆大人等量贩品牌签订核心产品协议,让魔芋爽占据门店最佳点位。线上方面,卫龙发起了#辣味挑战赛,魔芋爽蘸跳跳糖的吃法在抖音上播放量破亿。而甘源食品则因路径依赖而挣扎,其坚果礼盒在商超积压,库存周转延长至85天,即便促销费暴涨49%,营收仍下跌9.3%。

在魔芋爽登顶品类王座后,卫龙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2019年试水的风吃海带凭借自然动销悄然积累了口碑。2025年7月,清爽酸辣味新品上市,海报上打着“0脂低负担,脆爽不下线”的刺眼标语,签约演员管乐为品牌大使。这场海带战略直击健康零食的核心战场,不仅打营养牌、场景牌,还打起了成本牌。然而,赌注背后却是刘氏家族的集权回归。2025年3月外聘CEO孙亦农离职后,创始人刘福平重掌帅印;7月CFO彭宏志出走,表弟余风接任。至此,执行董事席位上仅剩刘卫平、刘福平兄弟及其三位表亲。家族化治理与职业经理人的冲突早有端倪,自2019年至今已有5名高管离职,上市时引入的国际快消背景人才几近清空。未来,卫龙能否在家族铁腕的驾驭下赢得多品类战争,仍是一个未知数。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