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资本市场中,卫龙食品的一则人事变动公告引起了轩然大波。首席财务官彭宏志的离职,直接导致公司股价在一天之内暴跌13%,市场上一时风声四起,有人担忧“辣条之王”即将崩塌。
然而,仅仅两周后,卫龙发布的财报便用数据有力回应了这些质疑。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34.83亿元,净利润7.3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5%。但在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却隐藏着业务结构的深刻变化。调味面制品(辣条)的收入同比下滑3.2%至13.10亿元,而蔬菜制品则狂揽21.09亿元,同比激增44.3%,首次以60.5%的占比成为公司的业务支柱。
在卫龙的流水线上,一场比资本博弈更为残酷的替代正在上演。第七代魔芋产线以每小时万包的速度吞吐原料,银色包装的魔芋爽如潮水般涌向全国。十年前,这种灰色胶状的零食还曾被工人质疑“像魔芋豆腐能卖得动吗”,如今却已将卫龙的发家产品——红色油亮的辣条——挤出了货架的C位。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健康焦虑的推动。卫龙魔芋爽的广告在电梯间循环播放,“热量低低低低低低……”的洗脑口号精准刺中了都市青年的痛点。每100克仅500千焦的热量,搭配高出燕麦3倍的膳食纤维,让魔芋爽成为了许多人的“人类猫条”。在北京大学生沫沫的抽屉里,就藏着这样的秘密:“压力大想吃东西,又怕胖,魔芋爽就是我的救星。”
其实,这场需求革命早有伏笔。第三方检测报告显示,传统辣条的热量高达1821千焦/100克,被健身博主列入黑名单。而魔芋原料天然具备低卡基因,主要成分葡甘露聚糖每100克热量仅7-20千卡,膳食纤维含量高达74.4克,形成了“轻负担+强刺激”的致命组合。卫龙董事长刘卫平在2023年果断决策,明确“多品类大单品”战略,将漯河工厂的魔芋产线从2条扩至全自动化第七代设备。
魔芋市场的爆发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蔓延。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魔芋制品市场规模已突破200亿元,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8%,远超休闲零食行业的整体增速。这块诱人的蛋糕引来了30多家企业的争抢,价格战、渠道战、技术战全面打响。卫龙的蔬菜制品毛利率同比下降6.02个百分点至46.56%,财报将其归因于“原材料成本上涨”,但行业内都心知肚明,盐津铺子等对手的9.9元包邮策略正在拉低整个品类的利润空间。
在渠道方面,卫龙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1777家经销商转型为“特种部队”,放弃低效的传统商超,猛攻零食量贩店、会员超市等渠道。与好想来、老婆大人等量贩品牌签订核心产品协议,让魔芋爽占据门店的最佳点位。线上方面,卫龙发起#辣味挑战赛,魔芋爽蘸跳跳糖的吃法在抖音上的播放量破亿。
然而,这场革命并非没有挑战。中小厂仿制速度惊人,低价白牌魔芋制品销量年增300%,9.9元包邮的“平替”如野草般蚕食市场。同时,供应链短板也暴露无遗,为满足魔芋生产,“原材料+水电燃气+运输”成本激增2.6亿元。线上渠道意外萎缩,电商收入下降3.8%至3.36亿元。产能利用率失衡,豆制品等非核心品类生产线闲置率超50%。
(示意图片,非原文图片)
(示意图片,非原文图片)
尽管如此,卫龙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在魔芋爽登顶品类王座后,卫龙实验室的灯光依然彻夜未熄。2019年试水的风吃海带凭借自然动销悄然积累口碑,2025年7月,清爽酸辣味新品上市,打出“0脂低负担,脆爽不下线”的标语,签约演员管乐为品牌大使。这场健康零食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机遇等待着卫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