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超市,这个曾在国内零售业风光无限的巨头,近期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财报却让人大跌眼镜。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仅为299.48亿元,同比大幅下跌20.73%,净利润更是从盈利转为亏损2.41亿元,这一数据无疑为市场带来了巨大震动。
永辉超市的业绩滑坡,与其2024年下半年启动的“深度转型”计划紧密相关。为了寻求新的增长点,永辉超市决定学习胖东来模式,为此不惜大刀阔斧地关闭了227家长期亏损的门店,并对商品供应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然而,这一系列的举措似乎并未如预期般带来转机。
永辉超市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早在2024年5月,永辉创始人张轩松就亲自前往胖东来总部考察学习,并确立了学习胖东来模式的转型方向。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永辉超市似乎有些操之过急。关闭门店虽然短期内减少了亏损,但也直接导致了收入的锐减。财报显示,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关闭门店以及门店调改期歇业所致。尽管调改后的门店收入较同期有所增加,但远远无法弥补因关店带来的损失。
与胖东来的稳健发展相比,永辉超市的闭店策略显得有些激进。胖东来始终坚持“少而精”的门店布局原则,每家门店都经过精心培育,能够精准覆盖周边客群。而永辉超市则因前期的盲目扩张,导致门店选址和运营策略同质化严重,一旦市场发生变化,大量门店便陷入亏损。在学习胖东来模式的过程中,永辉超市没有深入分析自身问题,而是简单粗暴地选择关闭门店,这无疑是其转型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商品供应链方面,永辉超市同样遭遇了挫折。为了实现“品质零售”,永辉超市加速了供应商裸采模式的推进,并精简了大量供应商。然而,这一改革并未如预期般带来毛利率的提升,反而导致优质供应商的流失和商品品质的波动。胖东来的供应链优势在于与供应商的长期深度合作,而永辉超市在没有建立起深度合作机制的情况下强行推进裸采和精简供应商,这无疑是其转型过程中的又一败笔。
永辉超市还在全国范围内推进门店调改。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有124家门店完成调改并重新开业。然而,这些调改门店的收入增量却远远无法弥补闭店带来的损失。永辉超市在宣传中将调改门店描绘成学习胖东来的成功样本,但实际走访却发现,许多调改门店只学到了胖东来的皮毛。商品结构调整不够精准、自有品牌建设滞后、新引入的商品未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等问题依然存在。
在线上业务方面,永辉超市虽然声称线上业务较去年同期减亏3475万元,但深入分析后发现,线上营收仅占整体营收的18.33%,且未披露同比增速。这不禁让人怀疑,线上业务的减亏是否只是因为削减了运营成本,而非实现了真正的业务增长。自营到家和第三方平台的日均单量规模较小,难以支撑整体业绩,这也成为了永辉超市转型过程中的一大痛点。
永辉超市此次转型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战略层面的迷失。在新零售浪潮下,永辉超市原本有机会凭借庞大的线下门店网络和生鲜供应链优势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零售生态。然而,在看到胖东来在区域市场的成功后,永辉超市盲目跟风,放弃了自身的战略探索。在转型过程中,永辉超市缺乏对核心竞争力的深度挖掘和强化,导致生鲜供应链投入未能有效转化,商品运营失控。与胖东来相比,永辉超市在规模、区域布局和市场定位上存在巨大差异,试图用一套模式复制胖东来的成功显然并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