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ST宇顺:2025年A股“妖股”传奇,人均盈利百万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5-08-23 15:16:41 来源:壹只灰鸽子编辑:快讯团队 IP:北京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2025年的A股市场,大盘的显著上涨无疑为众多投资者带来了希望。据统计,中国逾2亿股民中,今年前八个月人均净收益超过2万元,这一数据由专家经过详细分析得出。

然而,这一“平均”数字公布后,却并未在广大散户中引起共鸣。许多散户纷纷表示,自己非但没有盈利,甚至还被套牢。面对专家的乐观数据与散户的实际感受之间的巨大反差,人们不禁要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事实上,专家与散户之间并无对错之分,只是关注的点不同。专家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在于反映A股市场的整体状况,而散户则更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对平均数并不太在意。

相较于平均数,市场中的个别“妖股”更吸引眼球,尤其是那些表现抢眼的ST股。其中,*ST宇顺无疑是2025年的明星个股。这家公司从去年年底的3.56元股价,在短短不到八个月内飙升至29.86元,涨幅超过八倍,几乎每个月都能实现股价翻倍。

尽管期间股价有所波动,但只要投资者能够坚持持有,几乎都能获利。更令人惊叹的是,*ST宇顺的股东人数并不多,仅约7000人,按此计算,人均盈利超过105万元。当然,并非所有投资者都能获得如此丰厚的回报,也有不少人中途离场甚至亏损。但不可否认的是,*ST宇顺已成为今年A股市场中最具话题性的“妖股”。

*ST宇顺的故事要从头说起。这家公司全名为深圳市宇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最初以生产手机屏幕起家。2004年,中国移动推出首批定制手机,宇顺电子恰好抓住了这一机遇。当时国内手机市场潜力巨大,加上运营商定制机的推动,行业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宇顺电子从成立之初便迅速崛起,仅用一年时间营收便突破亿元大关,2009年更是达到5亿元,并成功在深交所上市。之后,公司又赶上了智能手机的浪潮,成为中兴、华为等品牌的供应商,2015年营收规模一度达到33亿元。

然而,危机往往潜伏在最风光的时候。宇顺电子在形势大好时盲目扩产,却未意识到行业正在悄然变化。手机品牌竞争日益激烈,供应链价格被压低,同时显示屏技术迭代迅速,产能迅速过剩。结果,2016年宇顺电子新建的工厂还未正式投产,业绩便突然崩塌。营收大幅下滑,之后连续多年亏损,只能在退市边缘苦苦挣扎。公司也逐渐从行业佼佼者沦为板块中的垫底者。

有人将宇顺电子这类企业比作“风筝型企业”——风起时高高在上,风停时则重重摔落。而2025年的这次暴涨,正是因为它自己“造”出了一股风。今年4月,公司突然宣布将以33.5亿元收购三家主营业务为数据中心的公司,这一消息立即引爆了市场。毕竟,宇顺电子自己的总资产才4亿元,而收购对象的总资产加起来超过30亿元,堪称“蛇吞象”。更令人惊讶的是,这33.5亿元全部采用现金支付。

资金方案一落地,市场信心重燃,股价继续飙升,直至突破29元。目前看来,这场“蛇吞象”大戏似乎即将成功。控股股东支持、被收购方乐意、股民也获利颇丰,似乎皆大欢喜。然而,这笔收购是否物有所值?33.5亿元投入数据中心,未来能否带来相应的回报?这仍是一个未知数。

不过,A股市场向来如此——只要故事讲得通、资金跟得上、情绪到位,股价就能一飞冲天。短期内,*ST宇顺确实制造了一场财富效应,让这7000多名股东体验了一把“日进斗金”的快感。但未来会如何?谁也无法预测。股市从不缺故事,但最缺的可能是耐心。

回顾*ST宇顺的这一波操作,不仅让它自己“起死回生”,更成为了整个ST板块乃至A股市场的焦点。它提醒我们:市场永远充满机会和风险。尤其是在ST股这类高波动品种上,赚钱快,亏钱也快。因此,无论是专家的“人均赚2万”还是*ST宇顺的“人均赚105万”,都只能作为参考。真正重要的是投资者的投资逻辑、仓位控制以及在热闹中保持冷静的能力。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